师:同学们,昨天是5月14日,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昨天的生活。
生:昨天,不就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吗?跟以往一样,好像没有什么事情。
师:那么昨天大家有没有内心感受特别深刻的事情呢?这些事,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有许多感触?
生:有一件事情,就是上课铃响以后,音乐老师还没有来,我把头伸出窗外去看看。谁知道,她拿着音乐书就站在窗外,她用书敲了我一下。(生笑)
师:哦,对!这件事情你肯定印象很深,因为它带给你很多感触。同样,我们写作文选择材料,也要找那些内心有触发、感受很深刻的事情。这些事情,有开心,也有难过;有自豪,也有惭愧。酸甜苦辣涌上了心头,这样我们才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我们作文的才气、灵气、情思才能得以充分显示。还有其他同学要讲吗?
生:昨天的生物课很有趣。在郁老师的讲解中,那叶绿素a在黑板上被赋予了生命。它由于失去了电子,情绪变得相当激动,成为了激发态的叶绿素a,我们也随之变得激动起来,关注这个快要发疯的叶绿素未来的命运。可惜,它最终误入歧途,沦落为强盗,在成功抢走水中的电子后金盆洗手,又回到了从前。想不到外表平静的树木,内心竟然如此疯狂。
师:很好!你已经学会带有内心情感去看、去体悟、去感知事情。这节生物课,相信学生都听过,但大多熟视无睹,并没有留意。而这位同学却能把这一情景描述得如此生动有趣,这说明她已学会带着内心情感去看生活。
生:这样说来,昨天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我的一把尺断了,我正准备扔掉,同桌制止了我,说这还能用。我当时心生一种感慨:虽然尺已断,但它还能画图,人也不如此吗?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力缺失,但不能言弃。
师:好,有感有悟、富有哲理。还有吗?
生:昨天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她的宝贝散步。不知怎的,我竟感动得要哭。朦胧中想起小时候妈妈牵着我的小手,慢慢地走……她的手在岁月的洗涤中渐渐粗糙了,可一直很暖很暖……父母习惯了奉献,习惯了为儿女操劳,而今天的我只需要父母一直牵着我的手就很满足了。(生鼓掌)
师:(鼓掌)很好!人性是相通的,无论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无论是人性的优点还是人性的弱点。学会带着内心情感去看生活,也就是你用“心”去看,“心入”生活,获得感情共鸣。我们常说感情共鸣,更主要的是内心情感的认同和体悟,我们不为文造情,但却要体情为文。如果我们对自己周围的事物、环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怎么可能生动地反映生活、再现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呢?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5月14日,这么一个普通的日子,通过刚才大家的描述,还是比较精彩的。要想作文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我觉得大家在思考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选择自己内心感受深刻的事情,说想说之话,才能引发我们说和写的冲动;二是学会用“心”去看,“心入”生活,获得感情共鸣;三是要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生活,这点最重要。
其实,今天的话题来自于一个征稿帖。张文质先生主编的《明日教育论坛》发出了一个“共同记载这一天”的征稿帖,希望大家都能把自己的5月14日记载下来。现在,大家有事情可写吗?
生:有!(异口同声)
师:态度很坚决啊,看起来,大家现在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很好。大家这一次总算不再为“写什么”而大伤脑筋了。大家讨论讨论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讨论)
生:以前我把作文课就当作是一场作文考试,总是在想如何写一些能够拿高分的内容。什么拿高分就写什么,不能拿高分就不写。这就导致我总是为“写什么”而大伤脑筋。现在,固定了内容,而且是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感,就好写多了。我也不必东抄西抄、把别人的作文改头换面了!
师:对。作文时说自己能说之话、想说之话,也就要有话可说了。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你提前一周把每天父母的所言、所行、所感以日记的形式真实的记录下来。写作时,你就会发觉有很多材料可以写。这也充分说明我们最缺乏的是对写作的认识。如果我们割裂写作和生活的联系,即使有再多的生活实践也是枉然的。
生:我以往写作文就是去套文章。我发现近年来考场满分作文有一种固定形式,也就是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来敷衍。所以,我写文章,有话不敢随便说,就是套。现在能够无拘无束地说一些心里的话,而且跟实际生活契合了,也就有话可说了。
师:现在我们的作文有一种不良导向,有些同学不是在苦学苦练提高写作能力,而是在研究近几年来考场满分作文的形式、技巧,去闪亮阅卷老师的眼球。作文一味的惟奇惟怪,寻求陌生的形式。这样的作文,最大的问题是同学们有话不敢随便说,带着镣铐在跳舞,失去了本有的天性和神韵。只是把作文当作是写作形式和技巧的叠加,反而忘记自己的内心表达。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感到无所适从、望而却步。
(生点头)
师:作文说难,其实也不难。说话,我们总会吧?看到什么,我们往往就会说什么,那我告诉你,作文的诀窍,就是嘴上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心里想的话——喜欢的人和事、不喜欢的人和事,不说空话、假话和套话。写了自己想写的人和事,说了自己喜爱说的话,抒发了自己想抒发的情感,文章就有内容了,情感就有依托了,如果再在语言上下点功夫,作文就不难了。至于语言方面,我们下面一起来研究。
现在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来写一写这个大家熟悉的“5月14日”,时间不允许我们写全文,我们就选择写其中一个片段,给五分钟时间,写好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开始写,教师巡回指导,5分钟后,挑选出优秀的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逐一展示)
片段一:
一阵悠美的音乐响起——上课了。
“快看老师来了没有?”
“还没有呢。”
(30秒后)
“再看一下勇哥来了没?”
“噢,来了!”似乎显得有些兴奋。
“啪!”一本书不轻不重,不偏不倚地敲在了他的头上。“老师,你打我干嘛?”他有些不服气。
“打你干嘛,你上课把头伸出窗外鬼鬼祟祟的,不就是找打吗?”老师面露微笑,随后严肃起来,又轻轻拍了他一下。
“不是的,不是的。”他边说边做出防卫的姿势,惹得同学们和老师都捧腹大笑。
片段二:
第三课是语文课,默写!课间操时就开始背了,早就想把跑操口号改为古诗句,这样喊出来更能强化记忆。于是出操时我就喊“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1、2、3、4!”“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1、2、3、4!”然而,语文老师居然没有集体默写,而是抽背。背诵范围在逐渐扩大,同学们个个心跳二百八。我好不容易挺过了十五分钟,看着壮烈牺牲的战友,心中暗自庆幸。冷不丁又接到了一个重磅炸弹:‘明天接着抽背!’心存侥幸的我们倒了一片。
师:同学真是太有水平了!我还想看看你们笔下的“5月14日”,但时间不允许,下次有机会的!现在,让我们一起就两位写的比较好的同学的片段来讨论讨论,研究一下如何在语言上下点功夫,如何做到“嘴上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也就是理清楚我们说话和写作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生:要有本真的语言。两个片断的语言我都喜欢,因为它就是我们学生日常的本真之话。
师:对!写作文就是要写本真之话。本真之话就是孩子的作文要有孩子的思维和孩子的语言,而不要人云亦云、故作深沉,或者充斥着早熟的写作技法。本真之话就是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来写,尽量写出个性。在这一点上课文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背影》中朱自清写父亲的几句话,语言朴实,既符合父亲身份,爱子之情又跃然纸上。
生:《老杨同志》里,不同人物的语言均不同,而且各具特色。
生:《甜甜的泥土》里,妈妈的话和门卫的话,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师:“嘴上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有联系也有区别。有没有同学知道区别?
生:“嘴上怎么说”更多的是讲述事情,而“手上就怎么写”是描述事情的,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去描绘一件事情。比如片段一。
师:对,我们写作就是要化讲述为描述,用一些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手法对真实的生活细细地进行描绘,不要吝啬笔墨,越细越能打动人心,凭着这份真,凭着这份细,作文就能夺高分,这就是写好文章的诀窍。作文就是说想说之话、能说之话、本真之话,当然在具体的写作时,多加一份描写,多加一份真诚,多加一点细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作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还是充满灵气、充满感情、充满了生活气息的。
课后请同学们从自己昨天的生活中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细致的描绘,以《我的5月14日》为题,写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下课铃响起)下课!
凌宗伟,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