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小城。我从小住在绍兴乡下的外婆家长大。在那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座土灶,烧饭、烧水都得靠它,土灶在乡里人家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想起童年的岁月,土灶的柴火光总是在我眼前闪烁,遥远而又清晰。
土灶生火需要柴火,为此,外公外婆总是到山上去拾捡一些枯枝和树叶。我总是很乐意趁机跟着他们到山上去。山上有好吃的树莓、海棠果,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和小动物。每次,我都只顾自己玩,把拾捡柴火抛到了九霄云外,外公外婆总是笑我像个“野孩子”。
外婆的厨艺一流,煎、炸、煮、蒸样样精通。即使是最为简单的材料,到了外婆手里,都可以成为美味佳肴。每到吃饭时间,厨房里飘出阵阵香气,伴着袅袅的炊烟,让我垂涎三尺。这个时候,外公在灶后面默默地一边抽烟一边生火。他是外婆最好的搭档,外公熟悉外婆烧菜的节奏,什么时候该用大火,什么时候要用小火,他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外婆和外公就这样默默地配合了一辈子,在寻常的一日三餐中养大了一双双儿女。
烧完饭,外公用火钳把灶膛里面的炭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放到坛子里面。外公说,以前日子艰难的时候,他就去各个地方卖炭,换来的钱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补贴一点家用。现在很多人家都用上煤气灶了,炭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可是外公依然保留着把炭存起来的习惯,说丢了怪可惜的。一到冬天,这些炭还可以派上特别的用场。江南一带乡里人习惯把炙热的炭放到火熜里,借以取暖。火璁用黄铜打造而成,圆圆的外型像只篮子,盖子顶端有个拎环方便携带。小时候,在寒冷的冬天里,我特别期待能够拿着火璁取暖。
每一座土灶都有一个灶神。平日里家家户户都会在灶上放一张灶神像。每年腊月二十三,要祭祀灶神。这一天,灶神要回娘家,也就是天庭。外公外婆都会摆放一些祭品,烧几串元宝。到了除夕夜,还要把灶神接回来。祭祀完,外婆开始把那些供品分给孩子们享用,说是沾了仙气的,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到了入学的年龄,我就被爸妈接回了城里。家里用的是煤气灶,开关一拧,火就来了。比起土灶,方便了很多,再也不用到山上拾捡柴火,也不用为天气潮湿生不了火而着急。但是总觉得现代化的厨房里面缺少点东西,心里有点失落。年幼的我还不能理解这种感受,现在回想起来,我想缺少的是灶火映照下的那份温馨和朴实吧。
孙佳,华东师范大学2009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