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053

[ 覃国平 文选 ]   

既“入俗” 又“出尘”

◇ 覃国平

  现代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最能令人产生心理的吸引效应,使人乐于积极交往;而过近或过远的空间距离都会使人产生心理的排斥或疏离效应,从而使交往产生障碍。这一心理效应同样适用于高考作文评判与高考作文之间的关系。我认为高考作文要既“入俗”,又“出尘”,这一观点的基本理论依据便在于此。
  所谓“入俗”,是指高考作文选取素材时要切近现实生活,要关注普通人的生命状态,关注生命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即近几年高考作文所弘扬的“写熟悉人,叙身边事”。这样的文章既跟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相符,又与评卷心理需求相应。所谓“出尘”,是指高考作文在提炼主题和话语形式上要丰厚深刻、高境界,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且新颖独特,不能落于俗套,给人以不落窠臼,特立独行之审美效果。这样的文章,才是充满内涵与个性的文章,才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才能够将评卷老师从平庸阅读中解放出来,在评卷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
  一.先谈“入俗”的问题
  从文学创作的要求层面讲,“写熟悉人,叙身边事”是切近文学创作的根本。文学是人学,任何成功的创作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不能有悖于生命状态,不能抛开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真正成功的创作都是直视社会生活中人的生命忧患、生命叩问和生命追寻的。严肃地讲,高考作文已经不能当做功利化、公文化的创作来糊弄了,而是要当做真正的文学创作来经营。因此,关注人的生命状态,关注社会状况,关注自然宇宙之发展,应该成为现代中学生精神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生写作实践的可能性层面说,“写熟悉人,叙身边事”,尤其是书写自身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生命感悟,是学生手到擒来的,它方便快捷。因为亲身经历,写出来就有真实可信的细节;因为是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因为是自己的生命感悟,写出来就会有切近生命本源的理性思考。
  高考作文如果真正观照到以上两个层面,就能与评卷认同产生最佳距离效应。因为评赏主体,大多是具有一定文学鉴赏素养的有经验的老师,对切近人本的作品,对那些具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是十分渴望和青睐的。就考生本身而言,你的文章是否具有生活的智慧,是否充满生命的真味,不仅直接决定评卷者对你文章的看法,还会间接左右评赏者对你人格的认同度。
  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教师们一致认为:跟评卷老师心理距离最大的作文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高谈阔论,空洞无物;二是虚拟玩味,薄视真情;三是摘古撷异,远离自我。2002年高考作文题为“心灵的选择”,这个文题本不难写,但许多考生无视自己的生命经历,不关注社会生活,不切实际,在短短的篇幅中大谈怎样进行人生选择,这种没有经历与体验作支撑的空洞道理,跟评卷认同产生的心理距离的是可想而知的;同是这个文题,评卷认同排斥的另一种类型的文章是编故事,一时间满大街都是车撞人时救与不救的心灵较量,这种虚拟故事、人为制造悲痛、没有生活真境的文章同样给评卷带来了厌倦感。
  2008年的作文材料为:“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这则材料本身的生活体验性很强,只要是在中国生长的中国人,都跟母语难分难解,息息相关;材料提示性也很强,“感受”“学习”“运用”三个关键词提示考生所写内容应该具有强烈的生命体验感。然而,评阅作文时我们仍然面对了大批谈古论今、寻章摘句、追索缘由、空洞爱国的文章,这些文章同样与跟评卷认同产生了心理隔离。
  二.再谈“出尘”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高考作文是左右中学作文训练方向的,一味“入俗”会不会造成写作内容的平庸和形式的单一,从而跟评卷认同产生新的心理距离呢?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
  试想,我们的文章确实写了生活经历,写了生命体验,但我们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是平庸的,是繁杂的,是雷同的,是小儿科的,是没有价值的,我们有什么本钱得到高分?我们立意平庸,章法死板,文章肤浅,我们拿什么去获得评卷老师的心理认同呢?
  要避免“入俗”可能引发的新的问题,其正确的途径就是要“出尘”。我认为“出尘”要从两个方面努力:在提炼文章内容主旨的时候,要追求独特的体悟、深刻的意义和崇高的境界;在选择话语方式和表达技巧的时候,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独特新颖的形式。
  我强调“入俗”,即要观照社会生活,重视生命体验,并不是说就可以不加提炼地写人叙事,也并不是说就只能将文章写成记叙自己生活经历的文章。要“入俗”,要写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但要是经过提炼的材料,表现经过提炼的主题;要“入俗”,要本真地表达,但本真的表达方式不只有记叙,你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只是你在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的时候仍然不能悖对生命亲历和生活本真,而要将你从生活历史中生发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将你从生命体验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按照一定的生活逻辑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你要敏感地捕捉到那些别人没有的只有你才有的体验,抒写那些独特的感受,表达独特的思想,并采用别人不常用或未曾用的话语形式。这样做,你的文章就从平俗中走出来了,这就是“出尘”。
  大家知道写母爱的文章可谓很多,雷同的生活雷同的情感表达使厚重的主题变得平庸无比,甚至于难以动笔;也就是说写作者自己对这个命题都产生心理厌倦了,更何况评卷教师呢?我至今还记得有一位学生所写的他母亲对他的“特别的爱”。他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爹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没有把笔触指向人们熟悉的方向,比如爱他爱得多么苦。他着意写的是细节性很强的生活经历,其中有一件事是妈妈不让他睡懒觉,每年寒假都让他大清早就跟随爸爸到冰屑窸窣的冬水田里去犁田,爸爸荷犁赶牛走在前面,妈妈总是把他从热被窝儿里拽起来,右手把他推出门,左手又抓着他的衣领把他拉回来,右手从门框上取一顶破皮帽扣在他头上,然后又一手把他推出去。时隔十几年了,这个孩子已经在清华大学留校工作了,这篇文章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其原因就是这一系列的动词组合成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传递给我们温暖并带给我们思考的不一样的母亲和不一样的母爱。试想,我们在考场上遇到这样的作文,会产生多大的惊喜呢?
  这样的文章就是既“入俗”又“出尘”的。它没有悖对生活亲历,没有跳出生命境遇;但又不是众人的生活经历,不是别人的生命境遇。独特的生命感受蕴含的独特的情感与思想在独特的话语中流泻出来,温暖人,感染人,养育人,给人以向善向美、仰望天空的牵引。这正应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境界。“入俗”,即进入生活与生命之中;“出尘”,则是指从生活与生命内在跳出来,提炼出超越个体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的带普遍意义的价值探索,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人与自己、与自然、与整个人类社会、宇宙万物的关系的省察与思考。“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文章要达到的境界,更是人生须要达到的境界。这种文章既给人以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踏实感,又给人以超出平庸的惊喜,自然能跟评卷认同保持最佳的心理距离。
  
  覃国平,湖北语文特级教师,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加湖北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

既“入俗” 又“出尘”
目录

  •  / 陈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