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完今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的作文题,两句古诗涌上心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明·袁宏道)。18道作文题中,只有“关于国民浅阅读”(全国卷Ⅱ)和“绿色生活”(江苏卷)等三个题目,算是事关国计民生,其余15个题目堪称“无一忧民字”。当然,从另一角度说,作文题目所起的作用只是限定写作的角度、思维的方向,如果心忧苍生,什么样的命题都能写成经世之文。国计民生那么多让苍生忧心的事,何以就上不了考生的笔端?
请以“作文与国计民生”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写作导引
1.审话题,明关系
话题作文的材料和话题往往是一种包容关系,材料在写作时用或不用,都不影响文章的立意和构思。但寓意性、比喻性的话题,对话题内涵的把握必须与对材料的理解结合起来,要读懂材料,明白寓意。关系型话题要辨明关系,就是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多角度多层面地解剖话题。归纳各种话题词语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是条件关系、对应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联合关系等,但要注意主次、轻重之别。此次作文是材料加关系型的话题作文题目,是近几年常见的题目。就题目而言,首先要弄明白两个概念:国计民生指的是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也就是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作文,既可以指学生作文,也可以是人们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要知道两个概念之间是目的关系。
2.大题小作,化大为小
“大题”是指题旨范围较为宽泛,开放性较强的大题目、宽题目、虚题目;“小作”是指立意时寻找一个较小的切入口,或者说就一个点、一个方面的内容来深入地表现题旨。本次作文要化大为小,大题小作。既可以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也可以阐述社会的现状;既可以针对社会、人生、生活有感而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揭示出时代感来。诸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要有时代感,言为心声,文道合一,作文不能离开做人,作文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等等,都可以视为切合题意。据此可以拟定一些好的标题,像“我手写我心”“心系苍生”“心系国家”等。
3.容易出现问题
本次作文容易出现的问题有:①没能正确理解题意。如:通篇大谈计划生育,把作文当武器等。②只谈一面,不谈关系,顾此失彼。如:全篇写的都是如何写作文,或者就是写国家现状。③随意反弹琵琶。如:忧民一定要在作文中表现吗?学生需要忧民吗?我们要考高分能有时间忧民吗?或者盲目地批判命题人“不了解我们学生的现状,因而出这样远离我们生活的题目”。④偏离题意。大谈学生的无奈,只顾吐心中的苦水。
三.示范作文
嘱以作文,忧国忧民
杨 光
“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袁宏道如是说。
我心中泛起一阵涟漪。追溯作文之源,目的全都是用来揭露人性与关注国计民生,为统治者更好地管理城邦。灿烂的中华千古文明,自古流传下《过秦论》之名篇,《齐桓晋文之事》的妙辩。文中即以国计民生、用无懈可击的文字为君主献上治国之道。
尔后,民安邦固,大批文人士人涌现。山水之中,游戏之间,绚烂的文字泛滥,他们为国家富强起到什么作用?因此,造成十六国动乱,诸侯割据的局面。幸于唐朝,中华作文才有了杜甫、白居易等大诗豪,以至《兵车行》《卖炭翁》流芳百世。这,才是作文真正意义上的目的,即以之记国计民生,兴国安邦,慰藉百姓之疾苦。
作文需要以国计民生来完成它自古负载的使命!
以作文来关注国计民生又是一种高尚可贵的民族精神。
中国从不缺乏有骨气的文人志士。因而,在国家危在旦夕之时,总有一位巨人挺身而出,以犀利的笔墨记述国计民生,来唤醒国民沉沦的斗志。鲁迅如是,一生中的挥墨如雨,刺激中华民族麻痹的神经,痛斥寥落的民生,为国家的明天斑白了发梢。《狂人日记》中那句刺人心骨的“救救孩子!”让多少有志之士心酸,从此,他们肩负起为民强为国富的重担!老舍如是,这位智者,最终走向太平湖底,身躯死去,可忧国忧民之心永生,感召着千千万万有血性的中华儿女。
作文的实质、使命,在这里,又一次深刻的体现。作文,需要忧国忧民来完成它社会性的使命。
“中国文坛现在已无狂人!”西南联大教授如是说。现今社会,我们被毫无生趣的文字充斥着头脑。“忧国忧民”,何来?余秋雨可乎?周国平可乎?我不禁哑然失笑。“忧国忧民”没了后路。谁来唤醒那支沉睡的笔?谁来接过鲁迅、老舍的笔?谁来传诵屈原、白居易忧国忧民的思想之歌?
作文需要传承的力量,述以国计民生,我们需要完成作文的历史任务,将精神文明发扬光大。
嘱以作文,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