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005

  

野望

◇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词包
  五代南唐甚为流传的帝王之词,除后主李煜的众多佳作,也有不太为人熟知的中主李璟的五篇传世之作。同为帝王,其词作都无皇家恢弘的气象,却有小家碧玉的温婉,较之后主情感流动的率直,中主更多的是含蓄蕴藉的深情。本文所选的《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乃中主李璟的五首传世佳作之一。
  此词主抒思妇念远怀人之情。融深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片主景。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乃荷花、莲花之别称,世间美物,而“翠叶”则有一种明亮鲜艳的色彩感,这与“香销”和“残”相对照,总让人不忍、不敢看。西风徐徐,绿波荡漾,想起美物的香消玉殒,内心突生无限悲凉!遂无限清“愁”起自西风,自波光荡漾,更起自那美物的黯然逝去。世间美物,除了美景,还有美人。“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当年如菡萏一样绽放的美丽女子,如今已容颜“憔悴”,黯然凋零,怎“堪看”!前两句写众芳芜秽之哀,后句抒美人迟暮之悲。
  下片主情。上片中我们已见女子容颜“憔悴”,此处由“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我们可知,女子因思念远人而深感寂寞悲戚。词人用“细雨”、“梦回”、“小楼”、“玉笙”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幽远悲凉的意境,心爱的人在那遥远的边塞,只能在梦中才能相见,而一觉醒来,却唯有那“玉笙”一声一声在漫漫长夜中哀鸣。空对的,只有寥寥长空,凄凄玉笙,突然间,一种寒意,涌上心头。末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多少爱恨情愁,没有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奔腾直下,而是突然收住悲哀的情愫,只默默地倚阑静立,结尾含蓄蕴藉,却深入人心。清人陈延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盛赞此句“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卒不能出其右之。”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生于隋末唐初,曾历仕两朝,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其一生郁郁不得志,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因对前朝怀有深深眷念,终不满新朝,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此首《野望》就是他抒发心怀归隐之作,但诗中流露出一种易代之悲。首联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东皋”二字即是自己归隐之地,又暗合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在此诗人以陶公自比,愿如他一样过归隐田园的生活。“徙倚”乃徘徊彷徨之意,“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明自己孤独彷徨之意。傍晚时登高眺望,山野中找不到归途,有一种孤独悲意。放眼望去,“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夕阳的余晖之中,只有一片凝重的秋色,随着夕阳西下而愈发萧瑟凄凉。颔联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颈联“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则是一副略带惬意的乡村晚归图。那种牧歌式的田园氛围,其乐融融,宁静,闲适,安详,无不是诗人心中所向,这种乐景的描写是为了对比诗人内心的悲苦和惆怅,为了突出后面的无限悲凉。“以乐景写哀情”往往倍增其哀。这也使得尾联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让人感到更加悲切。“采薇”典出《诗经·召南·草虫》:“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悲苦之情。同时也有效仿伯夷叔齐不食周栗,归隐深山,采薇而食之意。与陶渊明不同,诗人的心中始终满含着易代之悲,他在田园中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属,无法与田园之人相交相知,融入他们,而只能自己独自饱含着悲伤,做一个像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
  整首诗语言朴直清新,少绮靡之风,在初唐诗坛别具特色。王绩这种清新的诗风,摒弃词藻,不饰雕琢,疏朴率直的语言,在普遍绮丽浮华的初唐诗坛无疑是一块天然美玉。
  ——王茜

野望
目录

  •  / 陈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