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030

[ 赵育亮 文选 ]   

妙用技法 尺水兴波

◇ 赵育亮

  师:不少故事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少人物吸引着我们,让我们牵挂。因为文章设置了种种波澜,作品才具有如此的魅力。所以,我们在写作记叙性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叙述的波澜,做到起伏多变,像黄河九曲一样,斗折弯转,极尽腾挪跌宕之致。那么,同学们写作时,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有波澜呢?
  生1:“文似看山不喜平”,古人的话说的就是文章的波澜。记叙性的文章要写得波澜起伏,我们就得根据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的阅读心理采用一些技巧来构思。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知道该构思哪些技巧呢?
  生2:悬念法、抑扬法、巧合法。
  生3:突转法、张弛法、意外法。
  生4:误会法、虚实法。
  师:同学们懂得真不少。记叙文的波澜技法,还有言此意彼法、寓庄于谐法、意识流动法、对比法、正戏反唱法等等。看来,不少同学很会学习,自主学习了教材表达交流中的内容,写事要有点波澜。现在就请同学们翻阅教材,然后就其中一种技巧进行阐释与示例运用,或者举例说明。
  生5:悬念法。所谓悬念,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说“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是逗引读者好奇心的一种手法。
  我家在学校旁边,家与学校之间有我们的一片橘园,橘子快成熟时,爷爷常常守着橘园,让我们一群小伙伴上下学经过橘园时,馋得直流口水却不敢动那偷的念头。爷爷告诉我们说:“我要把它献给最敬爱的人吃。”“谁是您敬爱的人?”我们不约而同地问。他眯着笑眼说:“现在不告诉你们。”
  不久,怪事发生了:快成熟的橘子一天少一个,一周下来竟少了5个。爷爷认为是学生偷了,找到我们班主任老师,哪知老师告诉爷爷说自己这儿也有一桩怪事,办公桌的抽屉里怎么每天来了一只橘子,现在都有5个了。爷爷瞅瞅那些橘子,心里全明白了,他咧开嘴笑着说:“嘿嘿,这事不用查了。”
  师:这段文字很精彩,设下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最敬爱的人是谁?爷爷不说,这是一个谜。不久,怪事又发生了:少了几个橘子,谁偷的?又是一个谜。老师抽屉里放进了几个橘子,谁放进去的?爷爷明白了,明白是谁?一个悬念接一个悬念,让人产生悬想与期待,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当然,悬念不能故弄玄虚,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卖关子。
  生6: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巧”即巧合,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偶然因素巧妙地展开情节,反映现实生活。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日与林黛玉离开人间之时设计在同一时间,这巧合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希望彻底破灭后的必然毁灭。还有,科学上的发现发明,生活中的认知经验等,常常属于“有心栽花,无意插柳”的结果。
  师:阅读经典,自主读书,希望继续努力。如果文章设计精当,巧合点既符合情理又独具匠心,巧妙得让人惊叹“亏你想得到”,文章便具有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但切不可为了巧合而胡乱编造漏洞百出的所谓巧合,那就是哗众取宠了。
  生7:抑扬法。这是一种有意借助对比而实现衬托目的写作技法。《竞选州长》开篇先通过比较,极力突出自己的种种优势,强化自身美德,将自己放置在必胜位置上,而在随后的情节中,却通过一系列事件的描绘,将“我”认为的各种优势全部击破,让原本有个好名声的“我”在编造的十大罪状面前声名狼藉,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风而放弃竞选。
  师:概括精当,用词准确,可见其语言功力。在记叙文中成功运用抑扬法,有利于在原本平常的故事中营造跌宕起伏的情感张力。抑是假,扬是真,抑是为了扬,抑不过是一种手段,扬才是目的。写好此类文章的关键是掌握好抑的分寸,找准抑点,抑得不足,形不成波澜;太过,扬则无力,甚至与写作意图相去甚远。
  生8:误会法。误会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人为创设的波澜,往往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来结展开情节的一种方法。就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莫泊桑《项链》可以说是写了一场大误会,一位小职员夫人为了在舞会上大出风头,向别人借了一串认为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项链,晚会结束时,项链丢了,为了赔偿,她省吃俭用,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后来当她诉说十年来因项链而受到的不平常遭遇时,不料项链主人惊讶地说,借出的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
  师:这确是典型的误会法。误会主要由环境引发,即作者在行文中巧妙设计一些容易形成误解的情境,使作品中人物和读者一起对此情境下发生的故事产生错误判断。《项链》中之所以产生将假项链当做真项链的误会,就是因为作者在小说中花费了一定的篇幅去描绘弗来思节夫人的家居场景。那宽敞的房屋、众多的首饰,很容易将读者和作品中的玛蒂尔德一起带入特定的情感认同中,没有人会想到这华丽背后会隐藏着一条假项链。运用此法,还要注意误会形成和误会破解两个阶段。误会形成写得越充分,情节的起落越大,造成的艺术效果越强烈。误会的形成在文中应占很大比例,要详写,误会破解就是矛盾的解决,应略写。误会形成时,既要真实,又要造成读者的错觉,把读者的思维与注意力引到误会中,同时也不要忘记在写误会中留下几处伏笔,为以后误会的破解作些铺垫。如《项链》中借项链时让玛蒂尔德任意挑选,还项链时,主人看也不看,商店老板说只卖出盒子等。如此,读者才觉得既出乎意料之外,又是在情理之中。巧用误会,既有利于营造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又有利于人物个性的充分展示和作品主题意义的深入呈现。
  生9:张弛法。“张”对应故事的高潮,将有些事件或情节设计得紧张生动扣人心弦。“弛”对应故事的过渡和发展,是指事件的描述或情节安排弛缓或平淡。张弛法,构成作品的波峰波谷,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
  《项链》中路瓦栽搞到舞会的票,并将其呈献给妻子时是“弛”;玛蒂尔德看到票却突然悲伤是“张”。路瓦栽费尽周折置办妻子的服饰是“弛”,玛蒂尔德因无首饰而发难是“张”。借到首饰并在舞会上大出风头是“弛”,发现丢了项链是“张”。用十年时间还清债务是“弛”,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进入高潮是“张”。正是在这一张一弛所营造的波峰波谷间,情节一浪推着一浪地发展至高潮和结局。另外像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结构特点,在一个故事逐步进入高潮时突然刹住,然后转换内容去描述另一个人或另一件事,也是张驰法。
  师:同一作品,我们的同学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多种方法感悟,很是令人欣慰。思而读,悟而读,由读促写,这语文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在语文这精彩的天空中同学们自由翱翔吧!在记叙文中,灵活处理内容的张与弛,不但有利于凸显重要情节,而且有利于增强故事的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10:翻转法,是指写人叙事时,并不只依照某种固有线索水到渠成地推进情节,而是在行文中,陡起波澜,突然改变故事发展的方向,人为制造读者阅读心理上的巨大落差,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的一种写作技法。
  《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随着主人身份变化而说的那些话,就属于非常经典的翻转法。《祝福》里的祥林嫂,由勤快顺着眼而最终沦为“木偶人”的性格大翻转,除了表现祥林嫂这一个体的命运悲剧外,也表现了社会的悲剧性。
  师:从教材中学习写作技法,从教材中寻找材料,寻找论据作文,这是同学们善做有心人的可贵之处,更是同学们善于学习勤于总结的宝贵经验。翻转法应用于日常作文中,需要写作者对写作材料具有极高的驾驭力,这种技法运用得当,可以使平常的素材因布局的精妙而焕发出意想不到的神采;运用不当,就是故弄玄虚,弄巧成拙了。
  生11:反唱法,就是说反话,明贬暗褒。明明是长处,偏偏说成短处。
  别人都夸爸爸好,而我却要说:爸爸“坏”。
  小学时,爸爸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个掌上电子游戏机,这下我可高兴坏了,又是笑又是跳的。妈妈却数落起爸爸来,说爸爸买这个东西影响学习。爸爸呢,说学习可以劳逸结合。哪知他自己却天天玩,我要玩吧,只等周日或假期了。原来爸爸是借我的名义为己谋利。哼,坏爸爸。
  更气人的是,一天早晨我起晚了,眼看就要迟到,请求爸爸送我上学,可爸爸硬是不答应,还说不吃一次亏,记不住教训。我一气之下,跑步去学校,哪知还是迟到了。放学后跟爸爸赌气,不理他,爸爸却说,要是早上送了我,还会有下一次的迟到。爸爸就是这样,有时叫你觉得他很“坏”。可细细想想,也有他的道理。
  师:文章运用的就是正戏反唱法,文中叙说了爸爸的两件“坏”事,从“我”对这些“坏”处的述说中,表现了这位爸爸严以律女、真挚爱女的深沉感情,这比正面赞扬,效果更佳。
  文贵曲而忌直,美文均在“尺水中兴波”。今天,同学们积极调动思维,无论是技法解读,还是写作片断、列举事例,以及语言表达,精彩纷呈,准确到位。而记叙性文章的波澜技法,还有同学们列举的种种情况,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少同学没有表达交流,请同学们课后任选一种或几种技法写一篇记叙性文章,相信大家一定会匠心独运,尺水兴波。
  
  赵育亮,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来凤。

妙用技法 尺水兴波
目录

  •  / 陈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