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026

[ 李龙平 文选 ]   

本月阅读模拟题

◇ 李龙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共20分,每题5分)
  
  宋词,与唐诗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两株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人民世世代代传颂。
  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摆脱按曲拍谱词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如果将盛唐、中唐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偶而为之的词作,比喻为涓涓滴水,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是清溪浅流,那么,宋词便是波澜壮阔的海洋。
  宋词的发展有它本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宋王朝在削平小国后,不仅俘其国主,掠其财富,而且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掳入京华,“四方执艺之精者皆籍中”(《文献通考·乐考》)。宋太祖赵匡胤更在“杯酒释兵权”时,劝开国的武将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置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或竞蓄歌伎,或流连坊曲,竞相填写新词;朝野上下,均以能词为荣。
  宋初的词人,作品主要是自然清新的小令。这期间,王禹偁的《点绛唇》,清隽旷远,优美明快;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胸襟空阔,雄杰俊逸,别饶韵致;林逋的作品,以及欧阳修的《采桑子》等清隽、疏朗、质朴、自然。它们或掀两宋词的帷幕;或开豪放词的先河,使人读之如闻《空谷足音》;或具有敦煌曲子词中某些民间词的风味,使人耳目一新。
  但是,无论内容或形式,对两宋以及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李煜和柳永的词作。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在文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尤其是成为阶下囚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被称之为“神秀”之作(《人间词话》);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复堂词话》),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他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屈原的《离骚》一样,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里最宝贵的遗产。李煜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宋代许多词人,范仲淹《渔家傲》气魄宏大,苍茫浑成的风格;柳永词大开大合,寄托感慨,意境深远的铺叙手法;苏、辛浑然一体,气象阔大的豪放词风;晏殊、欧阳修、李清照等语出明净,宛转天成的特色,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影响。
  柳永是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创制的慢词,风行天下,“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无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萧瑟清晨,或是“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的暮霭初收,“怒涛渐息,樵风乍起”的秋浦江上,“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的残照楼头,都情景交融,在景色描绘中凝聚着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像柳永那样在创意和创调两方面同时做出巨大贡献的全才,在中国的词坛上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苏轼以他那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的语言驾驭能力为宋词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北宋的词坛却始终是婉约派的天下。这与宋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耽于安乐”,几乎是贯穿整个宋王朝多数君臣的通病。因此,即使是在豪放词波澜衍漾,滚滚向前之时,婉约词仍能有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大派,他们虽然风格迥然各异,但都宗周邦彦为师,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
  1.下列对宋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词虽源于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但直到晚唐、五代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B.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宋初的词作都是自然清新的小令。
  C.宋词由小令发展到慢词,柳永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于景色描绘中凝聚着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扩大了词的题材。
  D.豪放派的词虽然有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的语言驾驭能力,但始终没能一统词坛天下。
  2.下列关于宋词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
  B.宋王朝在削平小国后,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掳入京华。
  C.“耽于安乐”,几乎是贯穿整个宋王朝多数君臣的通病。
  D.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蓄歌伎,填写新词,均以能词为荣。
  3.下列对“他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屈原的《离骚》一样,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里最宝贵的遗产”一句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是我国历史是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在文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
  B.代表李煜词最高成就的是他成为阶下囚后后创作的那些“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的作品。
  C.李煜虽为亡国之君,但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思想境界都可与曹雪芹、屈原在文学史上并立。
  D.李煜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杰出成就对宋词影响深远,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曾从他那里吸收营养。
  4.作者认为柳永对宋及以后词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27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翻译12分。)
  
  吏 道
  邓 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唐虞建官,厥可稽已 稽:考察
  B.切切然恐不至也 切切:急切
  C.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缘:依靠
  D.不犹愈乎愈:更好
  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官吏贪狠、肆虐的一组是( )(5分)
  ①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②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
  ③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盗贼害民,随起随仆⑥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作者在论述任用官吏的原则时,着重将封建官吏与盗贼类比,他们名为“理民”,实则剥削,压迫百姓。
  B.作者推崇的是远古时期那些不为追逐名利,能与民接近,各尽其职,成为贤明君主的得力助手的官吏。
  C.作者主张,如果做不到古时那样,不如索性废弃百官,听任社会自我发展,这总比遍地豺狼虎豹强得多。
  D.作者虽然没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但他也尖锐地指斥那些官吏是公开的强盗,揭露了官逼民反的实质。
  8.把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4分)
  翻译:
  
  (2)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4分)
  翻译:
  
  (3)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4分)
  翻译: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9-10题。(18分)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作者自注: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9.作者在诗中从哪些方面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红梅形象?(9分)
  答:
  
  
  10.作者说“诗老不知梅格在”,请结合诗句谈谈对苏轼所说的“梅格”的理解。(9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35分)
  
  落 叶
  贾平凹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在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把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天的桐叶的?作者从法桐生长所验证的哲学命题中领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10分)
  答:
  
  
  12.本文题为“落叶”,但作者却用许多文字描绘“春叶”,这样构思有何作用?(10分)
  答:
  
  
  
  13.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上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根据上文的内容看,“残酷”和“往昔的回忆”怎么理解?(10分)
  答: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有荣就有衰,有生即有死;新旧更替,生死相依,这正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B.这篇散文,既有生动传神的描述,又有富有哲理的抒情议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C.本文以“落叶”为线索,统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感情一波三折,令人耳目一新。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取材于“落叶”,却平中见奇,借“落叶”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本月阅读模拟题
目录

  •  / 陈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