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009

[ 袁聪莲 文选 ]   

三点导读

◇ 袁聪莲

  美点赏析
  童年,总是跟“梦”连在一起的。还有梦一样美的伴侣:蓝天、白云、阳光、风筝……处处洋溢着笑声。但是《小鸟》的主人公小明是个残疾的孩子,他的童年缺乏的是温馨,多了份酸楚,他敞开的心灵似乎只是为了接受伤害。小明因为右臂发育迟缓,只能生活在阴冷的家里。上幼儿园,顽皮的孩子欺负他,带给他肉体的伤痛,也使他产生了对孩子世界的恐惧。在家里,父亲嫌弃他,粗暴地对待他,“父亲说急就急”,“在小明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白天带他出去过”,父亲不耐烦地嫌弃他“怎么拾掇也好看不了”,大发脾气,把纸玩具全抓到一起,揉成一团,冲他嚷:“就一只手了,还这么能添乱!”
  但是这个在冷漠和孤单中成长的孩子,心中同样有梦,同样有着孩子纯真的爱心和善良,这使这篇小说在冷酷和凄凉中,又洋溢着爱的暖色、情的火花。
  小说用朴实的语言,不厌其烦地描绘这个孩子的生活和心灵世界,充分展示这个孩子善良的本性。这是一个右手残疾的孩子,作者一次一次地描写这个孩子对手极大限度的使用:剪头发、折纸玩具、喂养小鸟。这个有手疾的孩子一次次地用手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了快乐。他需要玩伴,他需要快乐,这是一个努力追梦的孩子。“小明会用纸折叠成小椅子、小桌子、小床、小汽车、小人儿。小明让小人儿们坐小汽车来家里串门,小明有小朋友了。他当白雪公主,让七个小人儿坐在小椅子上跟他玩,跟他说话讲故事。快到父母下班的时候,小明会赶紧让小汽车把小人儿们拉走,开进鞋盒子里,那是车库。”它是那样强烈地让我们的心潮起伏,它为主人公的生活抹上了亮色,使小说在冷峻中有了温馨,它同样在我们健全的人面前涂上了一抹鲜亮的暖色。
  他的右手,曾经遭到恶意的侵害,也许因为他是个孩子,忘了这种伤痛,也许因为这个受到侵害的善良孩子更懂得弱小者的不幸与痛苦,他是那样细心地呵护小麻雀:“小明用右手轻轻给它喂了一撮水泡过的小米,小麻雀吃了。小明笑了,用小小的右手轻轻摸了摸小麻雀。”
  “怕把小麻雀捏疼,小明和小麻雀打交道都是用右手。”他的真诚赢得了“小麻雀也爱在小明右手的小手心里卧着”的友谊。他还怕小麻雀像自己一样寂寞,折了个纸小鸟,找出幸存的小纸人,高兴于他们都有朋友了……
  莎士比亚说:“思想,自由的精灵。”身体的残疾,生活的孤单,并没有禁锢这个孩子思想的自由,他像一只断翅的小鸟,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地用自己的手,用自己的善良与爱心编织着美好的飞翔之梦,在现实中,他也许就是那只飞不起来的纸小鸟,但他毕竟是一只小鸟,是小鸟就离不开蓝天,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那只小麻雀,扑棱着飞向蓝天,只要他永远怀揣着梦想和善良。在伤痛之余,我们不会忘记这个男孩带给我们的某种温暖,更不会忘记我们应承担的某种责任。因为这个孩子让我们坚信,只要给予一缕阳光,他的明天就会灿烂。这就是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
  
  难点指津
  一个孩子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小明背后的父母呢?初读小说,我们肯定会愤慨于这个父亲的态度,他无疑是一个孩子梦想与纯真的扼杀者。作者在自己的博客里就拟了这样一个副标题——“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无疑,作者自己也把父亲定位于扼杀者。
  小小说的特点是用最精练的语言展示丰富的内容,蕴含深刻的情感,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在我看来,这篇小说除了表现一个孩子对家庭温情的渴望,对友情的渴望,对社会交流的渴望,表现一个孩子的“飞翔”的梦想外,还有一个隐含的主题,那就是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童年故事,曲折地折射出成人对于灾难与伤痛的承受力,透过父母对待小明的态度,我们分明看到了成人对于生活的无奈,以及面对自己无力抗争的遭遇的不同态度。
  而这种成人世界的伤痛,是我们青少年读者容易忽视的。尤其是对父亲这个人物的解读,我们往往会简单化、平面化。小明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应该说,他们的孩子较之一般人更有便利享受健康。但事实就是那么残酷,也许他们曾使许多濒临死亡的人重新恢复健康,使许许多多有病者的肌体重新得以健全。可是,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右臂又短又小,遭受别的孩子的欺凌,哪怕是想尽了办法,花光了所有的钱,也无济于事。对于孩子的病情,他们比别人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也许会使他们心中存不得半丝幻想。这就是他们伤痛的根源。
  
  考点训练
   1.文章写一个残疾孩子的生活,以《小鸟》为题,有何寓意?
  2.小明对于小麻雀的细心呵护,反映出这个孩子怎样的心理需求?
  3.对于文中父亲的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附:参考答案
  1.参考“美点赏析”与“难点指津”。
  2.小明对于小麻雀的细心呵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爱心与善良,更是表现这个孩子对于家庭温暖的渴望,对人际交流的渴望,对友情的渴望。
  3.参考“美点赏析”与“难点指津”。

三点导读
目录

  •  / 陈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