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算来,日复一日地在教室里捧着课本已经步入第十二个年头了,语文课本也是不离不弃地陪伴在我的身边,二十多本教科书,几百篇课文,难免会有讨厌的篇章。也许是旧恨不抵新仇,最近学到的高中第五册中的《人是什么》成了我最讨厌的课文之一。
这是一篇哲学随笔,其实,看看题目就知道这不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关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只言片语如何能说得清楚?不过,这篇文章读下来虽然并不是那么艰涩难懂,但是越往后读我就有一种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它跑题了。
首先,文章开头接连引用了三段爱因斯坦的话,似乎是想要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然而,前两段引用的中心意思却是在说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只有第三段说出了人具有社会性这层意思。因而文章开篇就使人有不知所云的印象。
接下来,作者又引用了不少名家的言论,雨果、加缪、歌德、康德以及中国的圣人孔子都来各抒己见。到哲人康德那里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仿佛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然而仔细一想,发现这是一个病句。人怎么会是工作呢?如果把“人”换成“人生”也许更为妥当。如此看来,直到这里,作者还是没有给出“人是什么”的回答。
再下来,作者说,人由三部分组成:“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再把这三部分分开来一一论述。可是,我思来想去,这怎么都不会是人的三部分,而更应该是人的思想或是人生的三个阶段。在这里,概念的偷换让人读起来更加莫名其妙,感觉作者的行文与文章的标题和本意渐行渐远了。
纵观全文,与其说作者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还不如说是阐释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此二者的关系就像原理和方法论的关系,虽说两者密切相关,却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我的观点还值得商榷,但至少在我的观点被驳倒之前,我很难不讨厌这篇“跑题”的课文。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导师:胡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