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小说,但小说一定是虚构的。每一篇小说,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它讲述的故事,包括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定不可能在过去和现实中找到一模一样的原型。如果能找到,那这个东西,就不能叫小说。
小说又要是真实的。小说中的故事,要让人相信,它确实发生过,只是我没有亲眼看到;小说中的人物,也是确有其人,只是我和他们没有见过面。
真实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从一个人嘴里,听到一句谎言,那么不管他再说什么,我们都不会再相信,并且不会再和他做朋友。一篇小说,想让别人喜欢它,真实是它基本的品质。
明明是虚构的小说,却要人们相信它是真实的,小说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里,作家了不起的本事也体现在这里。
小说是作家写出来的。每一部小说的故事,都是作家编出来的,是从没被讲述过的。而别的人,想用这个小说的故事去做别的事情,必须得和这个小说的主人去商量。因为这个小说的故事,是这个作家创造出来的,是唯一的。
由此看来,作家写小说,是在创造一个崭新的东西。这个东西,过去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正因为如此,一部伟大的小说,才可以流传千古。这类小说,无一例外地都有一种穿越时空局限的真实感。
许多朝代的史书,因为当权者的政治需要,而变得不再可靠,倒是同朝代的优秀小说,以真实具体生动的展示,还原了那些历史的真面目。
这个世界上,每天不知有多少长长短短的小说被生产出来,可大多数的小说因为不真实,而变得毫无价值,成为垃圾。
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写出真实的小说?我们又凭什么来断定一部小说真实或不真实?
常会听到有人这么说,一件事是我的亲身经历,如果能写成小说,绝对精彩。结果却是不管是听者还是说者,都无法把它写成小说,就算硬着头皮写出来了,也是个很没有意思的东西。
不过,差不多所有的好小说,都和作家的经历和记忆有关。如果我不是在新疆的垦荒农场长大,我就写不出那么多具有边地风情的小说。我也尝试着写过别的题材的小说,但总是心里没底,写不好。
显然小说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有关系,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许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放到小说中,会变得完全不真实。同样,生活中有些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放到小说里,我们不会觉得是假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一下子变成了蝴蝶,大家都相信是真的。
显然,小说不是照相机,不是镜子。可小说又确实记录了什么,确实反映了什么。好的小说,一定会让我们从中发现某些隐藏于大地深处的和历史真相有关的化石标本,也一定会让我们对人的本性有更深一步的洞察和理解。应该说,还会让我们得到一种日常生活中从未有过的快感。不然的话,我们为什么要花时间花钱去读小说。
小说的真实,会首先赢得我们的信任。有了这种信任,我们才会愿意走进小说。在小说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到有一个或几个人,是不认识的,看到正在发生的一件或几件事,是我们没有见过的,但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陌生。因为,他总是让我们不断地想起在生活中曾经遇到的人和事,包括我们曾经做过的一些梦。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真实的小说,会给我们的心打开一扇窗子,让我们的灵魂像一只鸟一样,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飞来飞去。
其实,写出小说的真实来,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是因为这个社会,说真话,还可能会吃苦头,还可能没有好日子过。说容易,是因为如果你不想着去讨好一些人,不想着为自己谋利益,而是把良知作为创作的原则去遵守,你写出的小说,肯定就会真实。
只要真实,并不一定会是篇好小说,但一篇小说,如果不真实,那么这篇小说,一定不会是篇好小说,至少我是这么以为的。
※ 董立勃,当代著名作家,著有《白豆》《米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