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以客观犀利的风格著称,长于杂文和文学批评,同时她的散文也别具风味,通过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她营造的那一片温馨多情的气氛里,读来口有余甘。这篇小文通过写她与两兄弟一次漫无目的行走,抒发了一份维系在兄妹之间共生共老的情谊,文字看似信笔由缰,随心之至,但是读完全文,掩卷沉思,就能品读出诸多带有她强烈个人色彩的美感来。
首先,是文字的简练优美,深情款款。读龙应台的散文,仿佛是在一片荒野上行走,看似漫无目的,无边无际,但是走到最后你会发现一大片绿洲出现在眼前,令人欢欣喜悦,过目不忘。文章开头写周围环境,格外活泼灵动,“底部小公园像大楼与大楼之间一张小小吊床,盛着一点青翠”,“树叶油亮茂盛,挤成一团浓郁的深绿”,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而后面的“一只浓郁深绿的野鹦鹉,正在啄吃一粒绿得发亮的杨桃”更是强化了这种生命力。作者并没有谈亲人之间的心有灵犀,而是通过一个小动作来呈现:“三个人,就那样立在树下,仰着头,屏息,安静,凝视许久。”有情而不外露,深有默契。这些文字符合一个中年人的性格和笔触,文字与感情的基调一致,让文章在冲淡中饱含情意。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灵活运用。文章开头周遭的环境和兄妹之间的距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环境越是热烈,就显得兄妹之情愈加淡薄,再通过一番和好友、情人、夫妻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读者的这种感觉,“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但是在最后,作者回忆了自己和兄弟的昔日时光,“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然后以南美洲的雨树作结,我们才发现,其实兄妹心里一直有一个为彼此安放的位置,只是随着年岁渐长,已经不会再热烈地表达出来了。生活和心境慢慢平淡了下来,但是感情却像一坛陈年老酒,日久更显其扑鼻的浓香。
再次,是行文结构的摇曳之美。“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果一开始就写兄妹们一起促膝谈心,欢歌笑语,未必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作者虚晃一枪,另辟蹊径,从环境的蓬勃生命力开始写起,然后反写兄妹之间的疏淡无言,但是看“浓郁深绿的野鹦鹉”“啄吃一粒绿得发亮的杨桃”那一段,明显地感觉三人之间的距离在拉近,“只是,我们很少说”,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兄妹会“相忘于人生的荒漠”呢?因为不是好友,不是情人,亦不是夫妻,人到中年各自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兄妹有共生的经历,就像热带雨林的雨树一样,也会慢慢的共老,直到共死。诗人白朗宁写过这样的诗句:“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复苏”回头来看文章我们才懂得了,原来文字行间处处都弥漫着兄妹的温情,原来情爱是永存心间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共生,是上天的恩赐,是父母的恩情;共老,是亲情的延续,是心灵的栖息地。兄妹“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所以,我们要珍惜一切还在身边的亲人,期待着那一份共老的感情不断绵延,真爱永恒。
难点指津
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什么是“共老”。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共同供养老去的父母,在这篇文章中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龙应台兄妹也合力服侍年迈的母亲,但是文章更多的是写人到中年,表面上亲情趋于平淡,却可以一起共同老去,有彼此做伴的那股暖意。兄妹共生之后,存有对方的儿时回忆,有连在一起的少年经历,这些情感在中年沉淀下来,也许不会嬉笑如昔。但你我都明白,在亲人心里,一直留有一个港湾供你停靠,给你慰藉。另外文章结构跌宕起伏,也给我们理解文意造成了困难,开始大段的“闲笔”,实则是为了后面抒发兄妹情谊做了一个长长的铺垫,形散神不散,作者从环境起笔,层层递进,步步深化,最后以雨树收尾,给我们强烈的亲情的冲击力。
考点训练
1.你怎么理解“共老”的含义?
2.为了凸显主题,作者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试举例说明。
3.作者描写雨树有什么作用?
附:参考答案
1.共老是指兄妹间那种虽然平淡,但是彼此惦记的亲情。
2.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手法。如十二段中好友、情人与配偶的排比即是一例。
3.兄妹间的真情有了一个形象的寄托物,为后文顺理成章地表达出兄妹之间要互相惦记、彼此牵挂、共生共老的观点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