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604

[ 戚光宇 文选 ]   

于细微处见真情

◇ 戚光宇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高中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又是新课改中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高中作文教学尤其是高考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做到文必有情,抒真情,发实感。要指导学生掌握高考记叙文抒情的基本技法。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要掌握高考记叙文间接抒情的常用技法。
  一.借助细节抒情
  细节描写,是指对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或特征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如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从而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
  1.描摹肖像
  在记叙文中总是以形传神来写肖像。肖像主要是指人的容貌、神态、姿态、衣饰等方面。形神兼备的肖像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特征,同时,结合情节的发展,肖像描写还能表现人物的命运。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写到:“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五十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秃了顶的老婆子的滑稽打扮,寄寓了作者辛辣的嘲讽。
  2.描绘语言
  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常用的语言描写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只言片语勾轮廓。如孙犁的《荷花淀》:“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一贯积极向上,这次又第一个报了名要上前线,女人的识大体,生小怨的复杂心理活动跃然纸上,先是一个陈述句,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生出一个疑问,表面是说家庭的重担将由一个人挑,实则骤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人物性格表现的栩栩如生;第二是同样言语多样说。也就是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和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情意的时候,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有的人委婉含蓄,有的人则直露火暴。
  3.刻画动作
  人物更可以用动作去表现,我们可以描写人物连贯的动作(在矛盾冲突中写人物),也可以对人物行动进行对比描写。鲁迅先生的《药》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把刽子手和华老栓的动作描写的格外生动、亲切,让人过目难忘:“‘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两相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华老栓胆怯、麻木、和善的神态以及康大叔凶顽横暴、贪婪的嘴脸。
  4.剖析心理
  心理描写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交待人际关系情节发展趋向,反映生活本质。突出作品主题往往可以用人物独白,梦境和幻觉来反映心理。梦境描写,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手法。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红楼梦》便有许多梦境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人物内心。林黛玉的噩梦——梦见宝玉掏心给她看而致死,既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的绝望,又曲折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
  二.依托景物抒情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写起景物来却往往东拉西扯,缺少感情,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能充分发挥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传情达意,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手法为景物描写服务,依托色彩鲜明的“景物描写”抒发情感,力争做到辞为情动、情景交融。
  1.意象生情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借意象抒情可使抒情有所凭借,情感富有诗情画意。比如我们熟悉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见牛羊。”通过雄浑壮阔,生机无限的意境,表现了壮美的草原风光,体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情。再如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都说落尽梨花春又了,可因为父亲的诚信,我却说零落的梨花,飞珠碎玉,它盈盈而生着这个老农民品质的光泽,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也香如故!念情悠悠,我的一地梨花”这篇文章是写父亲因梨坏骗人而失去了诚信,又因还回所骗取的钱而找回了诚信,故事虽简单,但却因为一地梨花的描写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地梨花”既营造了诗的意境,又与父亲的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人格美的象征。
  2.点染生情
  “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语文课本中 “点染”句有很多,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等,因其巧妙点染,情真意切,因而感染力极强。试想,如果学生能在高考作文中写出一两句“点染”句来,一定会以强烈的情感穿透力,使阅卷老师精神为之一振,激起其打高分的欲望。一位同学的母亲去世了,他写了一篇《母亲》作纪念。文中他写母亲下葬后的那个傍晚,他欲哭无泪,感情无以抒发,遂以景代之:“傍晚时分,一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有风的天空。”一位同学暑假回农村老家探亲,目睹了兄妹换亲的封建陋俗,写了一篇《探亲》的作文。在文章结尾,小作者妙用了“点染”:“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这样的结尾既点明主旨,又余音袅袅,语言富有意蕴,耐人寻味。
  3.以景衬情
  这种技法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文章表现的主体,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诗人的内心感情,也叫寓情于景。《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景物描写都是以海面的景象来表现人们当时的心情。当家境拮据的于勒一家出发前往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轻快明丽的景象衬托出全家人兴奋快乐的心情,而在一家人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后,一家人却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面钻出来”,阴影是什么,从小说的角度而言是哲尔赛岛,但更是一家人内心的阴影啊!于勒还会回来吃咱们的吗?早先的一千种计划泡汤了,连姐姐的婚事是否也会变故呢?种种愁绪不就是阴影吗!此时的景物描写就是以阴郁厚重的压抑之景衬托出人们的失望沮丧甚至是担心之情,属于典型的以景衬情。
  4.情景交融
  作者在文中既抒情,也写景,从而使情景浑然一体。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既有充满诗意的令人神往的景色描写,如悠悠的彩云,柔美的金柳,迷人的波光,软泥上的青荇,清澈的泉水,五彩的彩虹,斑斓的星辉,悄悄的笙萧,善解人意的夏虫……也有直抒胸臆的情感倾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再如作文片段:“我走上这座小桥,心情是那么愉快。桥下,水底的鱼儿清闲地游动;头上,欢乐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微风吹来,镜子般的水面荡起轻轻的波纹,倒映着河面上的桥影,随着波纹轻轻地颤动,真像弧形的五线谱。我禁不住内心的喜悦,真想高歌一曲,又怕惊飞了树枝上的鸟儿。我也真想跳一段优美的舞蹈,又怕吓跑了桥下的鱼儿。”小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水底的鱼儿、头上的鸟儿和河面上的桥影三种景物,每一种景物的描写中都浸染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要不,鱼儿怎会清闲,鸟儿怎会自由自在,桥影怎么就成了五线谱了呢!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有了情感,有了韵味。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也是和景物融成了一体,引起了读者深深的共鸣。
  
  戚光宇,中学高级教师,多次参加高考阅卷工作,现居江苏淮安。

于细微处见真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