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诗词包
《关山月》是乐府中的一个旧题,常用来书写边塞战事。公元1177年,年近花甲的南宋诗人陆游用这个旧题为后人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陆游的诗,从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中开始流淌。
惨烈的战败、屈辱的求和——十五年前的记忆似乎已变得有些模糊。从那时开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便在无所事事中慢慢消磨生命。豪宅“朱门”里,达官贵人们似乎忘记了曾经的屈辱,只是在声色犬马中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太平。战马,在歌声里肥死厩中;良弓,在舞影中断弦府库。
关山雄浑,明月静穆,羌笛悠长,我们又被带到了凄冷的古战场。
岗楼,只是在刁斗的敲击声中记录着往昔的时光,赳赳武夫早已满头白发,苍老的还有他们报国的热情。羌笛中的悲愤谁能体会?或许,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征人可以。而今,守候他们的只有那冰冷的月光和那无休止的歌舞。
诗人却在这一片沉默中发出了一声呐喊——“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是的,中原大地也曾经遭到外族的入侵,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在强暴面前屈服。还记得那些生活在沦陷区的百姓们吗?他们已经在渺茫的希望中等待了整整十五年。今夜此时,在这同一轮明月下,不知又有多少人还在痴痴地盼望宋军的到来!诗人要告诉世人:我们可以被打败,但我们绝对不能屈服。只有奋起,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
梁启超赞曰:“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悲,而不伤;愤,却阳刚。这就是陆游。于是,记录着宏大的情怀与坚定的意志,这首诗与陆游一道,在那个迷漫的时代昂然伫立,对峙着时间,横亘出民族精神的伟岸。
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著有《小山集》。他的父亲就是留下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称为“太平宰相”的晏殊。
这首词是晏几道的代表作之一,抒发了词人对歌女小蘋的怀念。
上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和地点。词人刚刚从醉梦中清醒,迎接他的却只有高锁的楼台和低垂的帘幕,还有春天那种特有的惆怅。似乎也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诗人遇见了歌女小蘋。但如今,物是人非,小蘋已然不知去向。于是诗人不禁发出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感叹。
正是这句“不经意”的感叹,被后人视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清·谭献《复堂词话》)落花、微雨,营造了一个清冷而幽美的意境。落英缤纷,人只能孤芳自赏;微雨迷蒙,燕却可相飞相伴。人的“独”和燕的“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折射出诗人孤寂的伤感。伤逝之情、凄美之景、清冷之境,三者浑然交融,惆怅就在这种交融中逐渐变得浓烈起来。
下阕叙述了诗人和小蘋第一次见面的经历。“两重心字罗衣”暗示了诗人和小蘋心心相映、一见钟情。他们在“琵琶”的音乐声中诉说着彼此间爱慕之情。那种两情相悦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啊!可是,小蘋和这种美好,就像彩云一样,在明月的映照下,悄然离去。而今,美好不再,唯有残酒、楼台、帘幕伴随着诗人痴痴而遥远地等待。
整首词上阙写景,下阕抒情。情景回环、虚实交汇,读罢让人不禁为诗人的伤感和岁月的流逝而感慨。
——杨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