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突出表现在个性的不同上。我们今天来学习记叙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一下怎样才能写出个性鲜活的人物,下面请同学们依次看几个片段,然后分析讨论。
片段一:肥胖的女人五十出头,头发上喷了发胶,几撮头发像鸡尾巴那么高高翘起。她是发廊的老板。
网儿仰着脸,凝视着孙旦。孙旦长一张方脸,显得温柔敦厚。他有两条浓黑的眉毛,像用粗长的毛笔画上去一样,眉毛下亮着两只清明的大眼睛。
——晓苏《路边店·酒店》
师: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这两段文字描写人物的方法及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生:这两段文字,都是人物的肖像描写。第一段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发廊老板的“鸡尾巴似的高翘的头发”,这样的描写把人物特有的身份表现出来了,该人既“肥胖”,又老,五十多岁了,却有如此的头发。这不是一种美,而是“俗不可耐”、“嬉皮”。(学生笑,鼓掌)
师:那么,第二段那个人物呢?
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年轻、老实、敦厚的青年。
师:好!我们从肖像中还看出了人物的性格,这说明,人物的个性是可以通过肖像表现的。大家再看一看,这两个人物的肖像描写是不是从头写到脚呢?
生:不是。第一段只写了最突出的“鸡尾巴似的头发”。第二段突出了“浓黑的眉毛”,“清明的大眼睛”。
师:很好,抓住了要点。肖像描写,最忌千人一面;世界上没有两个外貌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也一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一提到写人,“乌黑的头发,圆圆的脸庞”之类的词语就出现在多数同学的笔下,这样的描写就犯了千人一面的毛病。其二,写人物外貌也不是要每一个部位都写到,要抓住最突出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这一个”之所以不同于“那一个”,往往只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特征中。“全”往往会湮没人物的主要特征。要观察,还要取舍,这样才能抓住人物个性。第三,为突出表现人物肖像上的特征,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等。下面,请同学们把《我的同桌》的肖像描写部分读几则,我们来进行评判。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写作,有三位同学先后发言,教师进行了评价,学生们也纷纷评判。)
师:下面再看一段文字,想一想,这段文字哪方面最突出?
片段二: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给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2007年湖南卷作文《诗意的生活》满分卷
生:这个段落最突出的是人物语言的描写。如爷爷的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的回答:“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
师:那么你觉得语言描写有何特点呢?
生1:这两句话非常生活化、口语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对六七十岁的老两口的日常生活。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没有现在年轻人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们只是一辈子劳作的普通农民,但他们的生活“有诗意”,恬然自安。
生2: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们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我爷爷总称呼我奶奶“堂客”,而且总是那么自然,爷爷是从来不进厨房烧火做饭的。(学生们笑)。
师:体味很深。这篇文章在高考中之所以能吸引阅读老师的眼球,获得满分,恐怕与这段文字中的语言描写有很大的关系。它让我们从爷爷奶奶的“平淡”对话中,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诗意”。古人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能很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鲁迅先生也说过,人的语言要“能使说话者看出人来”。语言要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要把人物写活,一定要写其语言。其次,语言要个性化,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刚才那位同学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呢?就因为爷爷个性化的语言“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别人会不会也这样说呢?显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这一个”,这就是个性;同时,它也表现了人物的身份。我们大家曾在影视中听到过蒋介石讲话吗?想一想,他的个性语言是什么?
生:“娘希匹!”(学生们笑,气氛热烈)
师:啊,对。人物的语言,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性格;另外,人物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的人含蓄,有的人坦率;有的人笨拙,有的人总显机智;有的人呆板,有的人幽默;有的人显虚伪,有的人处处见真诚,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写作时要加以注意,才能使人物活起来。
下面,我们还是以《我的同桌》为题,请同学们写出一两句同桌个性化的语言。
(学生们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议论纷纷,积极发言。教师一一进行了肯定性的评判。同学们纷纷表达“好”、“不太好”的评判)。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段文字,分析这段文字写人的特点。
片段三:毛荣荣是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少妇,生得白净而丰满,从外表上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像个农村女人,她描眉涂嘴,说不出像个什么。毛荣荣可能没听见范校长的话,也许她听见了故意装作没听见,因为她擦了脂粉的脸上没显出任何尴尬的神情……毛荣荣很快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她的脸一下子瓦白瓦白的,仿佛突然裱上了一层白纸,大约过了一分钟,那张脸又变红了,红得像泼了一瓢新鲜猪血,不一会儿又变黑了,黑得如同翻起来的锅底……
——晓苏《中国爱情·山村教育》
生:这段文字是不是肖像描写呢?写少妇生得“白净而丰满”,写她“描眉涂嘴”,写她的脸色等等。
师:那你觉得个性特征突出吗?
生:个性很突出。尤其是说“从外表上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像个农村女人”“说不出像什么”。我推测,她一定是生活在农村里好吃懒做、吃喝玩乐的人。
师:有道理。但大家注意到作品中人物脸色的变化吗?在晓苏先生的小说中,毛荣荣的身份是一个与村长即罗二壮关系暧昧的“代课教师”。她初中就没毕业,上课时经常念错字,她自私而又心胸狭窄,她能否从“代课教师”转成“民办教师”,与花梅的来或去有很大关系。我们看,她的脸色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什么呢?是其心理的变化。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心理描写就是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和思想矛盾斗争的历程揭示出来。心理描写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刻画人物。本段中毛荣荣的神情表现了她的什么心理?
生:脸色发白是惊恐,脸色发红是焦急,脸色发黑是愤怒、嫉恨。
师:分析得很好。不同的人对某一件事的反应,会有不同,但是,心理活动,一定会打上个性的烙印。毛荣荣的心理反应在其脸色上就是如此,前面写她“白净而丰满”,才有了后面脸色的突出变化,这里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但对她这样一个人来讲,却极具其个性特征。刚才有的同学把它当作一个肖像描写,这里我要向大家讲一讲心理描写的几种方式。大家看到的这段描写,我们称之为“间接式心理描写,即通过表情、动作或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还有直叙式,也叫心理剖析式,即作者直接描述人物心理,因为作者是“无所不知”的。独白式,即由人物自言自语;幻觉式,即用人物幻觉、梦境来展示其内心世界。总之,心理描写方式可以是灵活的,但是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写出其个性心理。注意和前面的几种写人方式有机结合,必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请同学们仍以《我的同桌》为例,写同桌在考试成功或失败时的心理。
(学生们相互议论,写出了片段文章,上台交流,教师评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记叙文中写人的方法。写人,要突出人物个性,形象才能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的个性又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肖像、个性化的动作、个性化的心理来表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多留心,善于观察,发现人物的个性,在写作时才会使你笔下的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今天这节课后,请同学们完成《我的同桌》这篇作文。
徐明生,男,中学高级教师,多次参加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现居湖北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