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576

[ 张朝霞 文选 ]   

本月阅读模拟题

◇ 张朝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
  李晓林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其环境、其他物种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
  从学科性质上讲,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而美学的最终依据在哲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为生态美学找到其哲学依据。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那就是“道”,庄子也主张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首先,人与万物交换能量,人需要阳光、水、空气、食物,如果这些被污染被破坏,必然殃及人类自身。其次,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应都是在与万物共在中发生、发展的,而不仅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再次,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万物的欣欣向荣必然使人感觉愉快,万物的肃杀衰败必然使人心生哀戚。从人和万物的生成角度,我们不仅能够找到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也能够找到生态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的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讲,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1.下列关于生态美学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研究生态学和美学的分叉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最终落脚于美学,它以美学为基础,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C.生态美学研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同根、同源的关系。
  D.生态美学是以体验、表达、理解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为其研究方法的。
  2.下列对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的人与万物同具有道性或神性的万物生成的思想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B.老子所说的“道”、庄子的“物我合一”,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C.人与万物交换能量,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无法延续,人与万物同构、共生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D.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应源自改造自然万物,人与万物的这种同源关系,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还要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学和美学不曾涉及的领域。
  B.万物荣人悦,万物衰人衰,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C.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
  D.生态美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的。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关注人与万物的共生,所以,反对改造与征服自然,主张善待万物,反对善待自我。
  B.生态美学将以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生态学,生态学与美学的发展将赖于生态美学的发展。
  C.生态美学研究的深入将有利于发扬光大人类早期哲学、宗教典籍中万物生成的古老思想。
  D.生态美学将建立一个万物和谐共存、主体和客体并存、思维与感性并存、艺术与真理并存的理想世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5—8题每小题5分,第9题10分,共30分)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窍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注],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佰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犊鼻裈(kūn):形似犊鼻的短裤。古时之裤,无裆谓袴,有裆谓裈,统称裤。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往朝相如朝:拜访 B.临邛令前奏琴曰 奏:弹奏
  C.长卿第俱如临邛 第:只要 D.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 更:轮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途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赀为郎 ②敛资财以送其行
  B.①因病免,客游梁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①慕蔺相如之为人 ②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D.①心悦而好之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7.以下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司马相如特立独行个性的一组是( )
  ①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②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 ③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 ④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⑤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⑥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相如在朝廷做武骑常侍期间,孝景帝不喜欢辞赋,批评他爱好文学,于是司马相如就借口有病而辞了官职,旅居梁国。
  B.卓家的宴会司马相如本不愿去,后由于临邛县令的殷勤,不得已而勉强前往,而这次宴会恰恰促成了他和卓文君的爱情。
  C.卓文君私奔马司相如,卓王孙十分生气,不愿在经济上给以资助,后来两人买了一间酒店维持生计,生活倒也平静。
  D.卓王孙听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酒店谋生,感到耻辱,后由于兄弟及长者们的劝说,还是资助了他们,使女儿女婿成了富人。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
  翻译:
  (2)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翻译:
  三.阅读诗词曲,完成10-12题。(共34分)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0.《早梅》中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8分)
  答: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 ,题目是。(6分)
  (2)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简要分析词作者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的。(6分)
  答:
  (3)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
  12.赏析下面这首曲子,谈谈曲中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结?(8分)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 吉
  问荆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若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6分)
  白露为霜
  虞 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露凝而白。到了这个时节,早晨起来,风将一条路刮得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来了,随同一个终古美丽的名词。
  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来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霜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允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优美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秋天被附丽的感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路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去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来。说:你瞧瞧,清秋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13.请简要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8分)
  (1)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4分)
  答:
  (2)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4分)
  答:
  14.文中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6分)
  答:
  15.“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文章第5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的?(6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本月阅读模拟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