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569

[ 杨妙新 文选 ]   

三点导读

◇ 杨妙新

  美点赏析
  
  《聊斋志异》,清代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全书491篇,大多数作品借助象征的手法,来影射当时的社会关系,批判17世纪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弊病,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大鼠》选自卷九。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行文极具艺术性,值得玩味:
  1.视角独特,寓意深刻。猫鼠相斗,本来稀松平常之事,但是蒲松龄写来,却蕴含深意。若单单阅读这个段落,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①赞扬“狮猫”。它与此前所有的“民间佳猫”相比,懂得“斗智不斗力”的道理,从而克敌制胜。所以,有人说,这篇小文所叙述的故事,是《孙子兵法》对“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一战争原则的形象诠释。那么,其寓意就是要告诉我们一种重要的处事策略:面对强敌,我们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敌疲我打,后发制人。②讥讽“大鼠”。它尽管身处“宫中”,“大与猫等,为害甚剧”,甚至吃尽“民间佳猫”,但是“鼠”终究斗不过“猫”,妄自尊大,刚愎自用,显得何等可笑。③讥讽“众”人。这些人明明是些平庸之辈,不能分辨猫、鼠之高下,偏好私下里妄作议论,见“狮猫”之“蹲”之“避登”之“跃下”,就“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最后,是狮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智,反证了窃议者的浅薄,既表达了对以皮相取人的潜窥窃议者的嘲讽与批判,又流露出对人才遭潜窥窃议的同情,可谓寄寓痛切。
  2.叙事简明,描绘生动。文章开篇叙述事件的因由,简明扼要;接着,作者集中笔力,着力描绘猫鼠搏斗过程,虽聊聊数语,却有声有色:“狮猫”之“蹲”的冷静,大鼠之“逡巡”“怒奔”的色厉内荏,鼠“登”猫“跃”,你追我“逃”的紧张气氛,乃至最后强弱之势的互易和狮猫克敌制胜的情状都鲜明如画,十分具体、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叙议妙合,张弛有度。本文在对猫鼠斗争的紧张情状的叙述和描写中,还不失时机地插入潜窥者的议论,既使紧张的叙事节奏适时地舒缓下来,又点染出“潜窥者”的嘴脸,寄寓批判,十分巧妙。然后再叙猫鼠的强弱之势的互易和狮猫克敌制胜的情状,在陡折逆转中,以猫的取胜含蓄地反映了窃议者的浅薄,作者虽未作褒贬,然褒贬尽在不言中。同时,叙事、议论的巧妙糅合,又使情节的演进有了可喜的顿挫,手法着实高明。
  
  难点指津
  
  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大鼠”,而不是“狮猫”呢?本文的主旨,一般被认为是通过记叙猫鼠相斗,说明了宁斗智不斗力的道理。意在告诉人们敌疲我打,后发制人,是克敌制胜的一种重要策略。那么,文章的中心人物就是“狮猫”,而且文章确实以狮猫为叙事主体:狮猫“出山”的背景,狮猫的斗争策略,狮猫策略的胜利等。相比起来,大鼠似乎只是个可笑的陪衬而已。然而,作者用“大鼠”做标题,是有深刻用意的,这个用意,体现在文章的末尾。原作还有一段话:“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在这一段话中,作者确实先赞扬了“猫”的智慧,但是那不是作者的最终用意所在,因为那只不过是对“猫鼠相斗”事件的一个说明性的顺势延续,只到最后作者用“噫”字开头所引发的感慨才是本文的用意所在——批评“大鼠”,批评与“大鼠”一样的“匹夫按剑”之流(有勇无谋的人,乃至包括“潜议者”)!我想,联系作者的生平——他自幼聪明好学,十九岁以第一名考上了秀才,此后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失败,直到七十岁还是个穷秀才——就可能揣摩到作者为本文取名《大鼠》的深意了。
  
  考点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异国来贡狮猫( );②蹲地上少休( );③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④口龁首领( )
  2.读了这个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有益启示?
  
  附:参考答案
  1.①适:恰好;②少:稍稍;③是:这;④首领:古今异义,头。
  2.略。可见仁见智。
  

三点导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