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谢道韫这个名字,给中国读书人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作为中国古代聪慧女童的化身或代名词,她曾被历代文人骚客在诗文中反复咏叹过。
谢道韫出生在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一个官宦之家。谢家是东晋时期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父亲谢奕是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叔父谢安乃当朝宰相,叔父谢石为中军将军、征讨大都督,哥哥谢玄则担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相。谢家在抗拒前秦苻坚入侵、保卫东晋政权的战争中,屡立大功,深得皇上的宠信。谢道韫生长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而谢道韫勤奋好学,幼年时就表现出超人的才智。
谢安文才武略兼备,是东晋的栋梁之臣。他平时非常重视对子侄们的教育培养,希望他们都能够茁壮成长,将来好为国家效力。所以公务之余,经常过问孩子们的学文、习武情况,要求十分严格。
一天,谢安看到小道韫正在读《毛诗》,便问她:“你读过的诗文能不能流利地背诵出来?”小道韫放下书,很自信地对叔父说:“能!”接着,她一口气背出了十几首诗。谢安满意地点点头,又问道:“那你说说,你最喜欢《毛诗》里面的哪些诗句?”
小道韫偏着头想了想,随后说道:“我最喜欢的诗句是‘去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听了,连声称赞:“很好!很好!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会有这么高的欣赏能力。这说明你对《毛诗》的学习,没有囫囵吞枣,而是领会很深。”这件事很快就传到社会上,人们都说:“谢道韫真是一个小才女!”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起来,人们逐渐穿上了御寒的棉衣。临近春节的时候,天空竟飘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转眼之间,漫山遍野都被白茫茫的雪花所覆盖,就是街道上、庭院里也都积满了厚厚的白雪。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人们见雪越下越大,心里都非常高兴。谢安带着侄儿、侄女们也到庭院里来赏雪。他们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陶醉了。孩子们在雪地上追逐嬉戏,谢安则走到庭院中间的亭子里举杯独酌,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沉思。
不久,谢道韫和哥哥谢朗在雪地里玩累了,便跑进亭子,围着火炉取暖。谢安见他们兴致很高,打算趁机考一考他们学习诗文的情况。便说道:“赏雪是一种高雅的活动,不能光用眼睛去观赏美丽的雪景,还应该用优美的诗词去赞颂它,才能把兴致尽情地抒发出来。下面我以雪景为题吟一句诗,你们续上下句,看谁续的诗句好。”
兄妹俩一听,都想在叔父面前显露一下。谢朗时年8岁,他调皮地说:“叔叔你一定先想好了诗句,才来考我们的,对不对?”道韫当时才7岁,很兴奋地说:“那我们就同叔叔比试比试,怎么样?”
谢安非常高兴,端杯饮了一口酒,随后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叔父的话音刚落,谢朗就抢先吟颂道:“空中撒盐差可拟。”说完就得意地望着叔父,等待他的夸赞。
谢安轻轻地摇着头说:“这个比喻不太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能从天上往地下撒那么多的盐粒呢?再说,盐粒很重,又怎么能够漫天飞舞呢?”
谢朗听了叔父的话,脸一下子就红了。但仔细一想,叔叔的话说得很有道理,而自己一时又想不出更恰当的比喻来,便不好意思地对妹妹道韫说:“妹妹,你一定比我强,现在就看你的了!”
小道韫站起来,认真地说:“我想倒是想好了一句,不知妥不妥,说出来,叔叔和哥哥不要笑话我。”谢安鼓励地点点头。
于是,小道韫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轻轻地吟咏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后连连称赞:“道韫的比喻太形象了!既贴切自然,又恰到好处!”
谢朗也拍手叫好:“妹妹的比喻真好,比我的强多了!”
谢安将谢朗拉到自己身边,慈爱地问他道:“你知道妹妹的这句诗好在什么地方吗?”谢安见谢朗摇头,便接着说:“道韫的这句诗好就好在:第一,春天里柳絮到处飞舞,白茫茫一片,跟雪花的颜色很相像。第二,柳絮本身很轻,飘飞的时候,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实在和雪花差不多。因此,用柳絮来比喻雪花再合适不过了!”
经叔父这么一分析,谢朗才真正明白,连连点头。
从此,“咏絮才女”谢道韫的美名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也正是由于谢道韫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又聪明颖悟,文才出众,长大后便成为了一名女诗人,并嫁给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左将军王凝之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