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447

[ 应慈军 文选 ]   

本月阅读模拟题

◇ 应慈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每小题5分)
  通感的哲性品质
  李 勇
  通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心理现象的发生,通常有主客两方面条件,通感也是如此。就其客观方面言之,通感所欲穿透、发掘和把握的是客观世界的微妙联系,在认知话语无力之处,通感话语常闪烁出不尽之光芒。就其主观方面而言,通感哲性品质的到场与感官的特殊物理构造、后天经验、联想、直觉等有本质关联。
  先说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早就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或过程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要与其它事物、现象或过程保持联系。这一点也已经为现代自然科学证实,只是在生活和经验中我们不知道或是不注意罢了。而这些“不知道或是不注意”的“联系”常常是构成通感哲性品质生成的客观基础。
  就主观基础而言,感官的生理构造为通感哲性品格的生成提供了先天可能性。据现代心理学研究,人的每个感官都有一个分析器,视觉有光性分析器,听觉有声音分析器,诸如此类。各个分析器彼此独立,但它们的神经末端却彼此相连。所以不同感官间可相互沟通、访问。这样,松树我们就可以去听,太阳我们也可以去尝。于是,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新方式在不同感官的相互穿梭与友好氛围中得以建构。新的沟通方式往往意味着对世界新的理解,而这种新的理解正是哲性品质滋生的重要条件。
  当然,通感哲性品格的生成,也需要主体后天的体验、联想和直觉等因素的参与。这些都为通感哲性品格的出场积淀了材料和基础。其中,体验是哲性品格生成的保姆,正是在它的呵护下,生活材料才以一种自然本真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在不经意间通过某种方式道出日常意识难以觉察的事物间的微妙联系。而联想和直觉则是体验常常借用并对自身材料操作整合的方式。其中,联想强调哲性品格生成的过程性,直觉则强调直观感性和体悟的结果。
  通感常常被视为修辞方法,即它也是一种语言学现象。语言,是人们所感、所想、所思、所识的工具,因此,语言的空间只能在人们的感受域和认识域中运行。这就是说,语言只能局限于人类既定的思维和感受框架之内。通感语言的最外在特征是它的反逻辑性与反语法性。它不遵从既定的思维逻辑和语法规范,是对日常语言规范的造反和突破。其目的是要传达一种新鲜的、独特的、私人化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是从人们自己的审美心胸中流淌出来的,传达的是人们此时、此地、与此物相接时的审美缘发性感受,因而这种感受具有惟一性和创造性。这也就意味着对新感性、新思维图式的呼唤;意味着人类的感受域和认识域的扩张;意味着人与世界之间更多联系的建构;意味着人对世界万物更多微妙关系的洞穿;意味着思维的更多可能性和开放性的生成,其哲性品质不言而喻。
  (节选自《论文学通感的“哲”性向度》,有改动)
  1.下列关于“通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感是一种以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人的生理构造的彼此联系为条件而发生的心理现象。
  B.通感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因此,它的运用只能局限于人类既定的思维和感受框架之内。
   C.通感具有哲性品质,从通感的产生到通感本身都关联着“联系”,具有明晰的哲学特性。
  D.通感所传达的审美感受,反映了个体思想的深入和扩张,对事物间联系的更深刻把握。
  2.下列所述,不属于“通感哲性品质”生成所必需条件的一项是( )
   A.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现象或过程与它事物、现象或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
  B.人的每个感官都有一个独立的分析器,但它们的神经末端却彼此相连。
   C.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体验、联想和直觉等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D.人类具有建构与世界沟通的新方式进而达到对世界有新的理解的不同感官。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充分地表达出主体所欲穿透、发掘和把握的客观世界的微妙联系,得靠通感话语。
   B.从运用通感的角度看,通感传达的是人们审美缘发性感受,它具有惟一性和创造性。
   C.体验常常借用联想和直觉来操作整合自身材料,以保障通感表达事物间的微妙联系。
   D.通感语言突破日常语言规范的目的在于传达一种新鲜、独特、私人化的审美感受。
  4.下列诗句,没有运用通感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B.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C.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D.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5分)
  答李香州书
  吴敏树
  香州三兄足下①:
  见乡试录,喜浏士中式②者多,而宿好诸君皆不与,又可惜也。浏中科名,近来有日盛之势,后生初试,动辄得之。如吾香州,好古多学,乃不得与之并。场屋③如此久矣,其无足怪也。
  承惠手书,滔滔千百言,旨趣浩大,不可以骤穷。其于鄙人阿好过誉,万不敢当。然不意香州何以勤勤切切,至于如此?岂非平昔深慕古人奇节伟行,见时之人无似焉者,乃如鄙人之迂拙,亦以为少能自异于俗,而故深许之也?
  嗟呼!世之人无为古人之所为者,其所不为,则必厌忌而共排之,宜也。若鄙人者,既不能少有似于古人,而又欲强自异于今人,作一教官,尚不免遭诟讪、被弹射④,仅自逃避而去。此独可以终老乡里,幸全其身命而止耳。今乃欲复入京师,以其童然⑤垂白之老叟,与群少年争进于春官,此何为哉?香州既厚爱我,又以他日非常之望见属于我,非聊用相戏云尔耶?既以愧君,又自笑也。
  然所为区区⑥欲一行者,非果自意其尚有用于世而然也,又非不自知其不合于时之人,而欲侥幸于一试也。平生时读书,颇喜用意⑦,一二所及,欲上与古人议论,相为发明,而又好为诗古文辞,文章源流、上下得失之故,差谓不迷于其心。盖京师者,非独功名富贵者之所走趋,而学道艺术⑧之家亦往往在焉。如欲熟知其人,揽其所长,间从之驰骋笔墨之林,以快吾意而发吾之才,非久留与居游,则未可也。若其终不偶于有司⑨,以罢而归,乃吾命也,庸可易乎?
  因香州爱我,聊具言之,他不悉。
  [注释]①足下:下称上或同辈友人相称的敬语。②浏:湖南浏阳县。作者曾任浏阳县学教谕。中式:被录取,考取。③场屋:即科场,科举考试的地方。引申指科举考试。④弹射:指摘。⑤童然:年老秃发的样子。吴敏树进京参加会试时,47岁。⑥区区:这里指内心的打算、念头。⑦用意:用心研究,着意思考。⑧艺术:泛指各种技能。古代艺指书、射、御、数,术指医、卜等。这里指能诗文擅书画之士。⑨有司:指考官。
  5.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宿好诸君皆不与与:被录取。
  B.而故深许之也许:赞许。
  C.又以他日非常之望见属于我属:通“嘱”,托付,委托。
  D.因香州爱我,聊具言之,他不悉悉:熟悉。
  6.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不得与之并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①其无足怪也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C.①见时之人无似焉者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①若鄙人者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7.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上京应试原因的一项是( )
  ①场屋如此久矣,其无足怪也。
  ②盖京师者,非独功名富贵者之所走趋,而学道艺术之家亦往往在焉。
  ③香州既厚爱我,又以他日非常之望见属于我。
  ④平生时读书,颇喜用意,一二所及,欲上与古人议论,相为发明。
  ⑤而欲侥幸于一试也。
  ⑥如欲熟知其人,揽其所长,间从之驰骋笔墨之林,以快吾意而发吾之才,非久留与居游,则未可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敏树曾任浏阳县学教谕,与李香州颇有交情。李致信吴,劝其赴京会试,且寄予厚望。这封书信就是李香州的复信。
  B.第一段写对“浏阳士人中式”的欣喜及对友人落第的安慰,接着回答友人信中的劝行之语,申明自己是借应试以求学。
  C.文章有些句式长而多曲折,意脉始终紧密连贯,不仅有抑郁不平之气,而且有愤世嫉俗之意,给人以余味悠长之感。
  D.从吴敏树这封回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慕权贵,不求仕进,潜心于诗歌、古文之学的达观洒脱的老先生形象。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分,每小题4分)
  (1)如吾香州,好古多学,乃不得与之并。
  翻译:
  
  (2)世之人无为古人之所为者,其所不为,则必厌忌而共排之,宜也。
  翻译:
  
  (3)若其终不偶于有司,以罢而归,乃吾命也,庸可易乎?
  翻译: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12分)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0.这首宋词的上阕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梅花的?试加说明。(5分)
  答:
  
  11.这首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的一首元曲,完成第12题。(10分)
  [双调]庆东原
  张可久
  山容瘦,木叶凋,对西窗尽是诗材料。苍烟树杪①,残雪柳条,红日花梢②。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注释]①杪:树梢。②花梢:花木的枝梢。
  12.前人曾评价本曲的艺术特色是“小中见大”。请就此特色作赏析。(100字左右)(10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6分)
  半个世纪的约定
  (美)凯利·马斯汀
  那是1940年的冬天,在埃及的西迪巴拉尼小镇,意英之间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当英军占领了整个阵地,并从西面切断地中海沿线的公路时,意军便兵败如山倒了。胜利的英军正忙于清点数量庞大的战俘的时候,一个名叫约瑟夫的英军炊事班的小伙夫,正像往常一样前往驻地仓库准备食物。就在推开仓库大门的一刹那,约瑟夫看到在蔬菜架的后面有一个黑影艰难地躲闪了一下,然后就不动了。
  走近之后,约瑟夫才发现那黑影是个穿着意军军服的少年,因为伤势严重和刚才的惊吓,已近昏迷。那一刻,约瑟夫十分犹豫,很显然,躺在自己面前的是敌军的一分子,理应报告上级,可这少年也将必死无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深深的怜悯油然而生,约瑟夫决定把这个少年先藏起来再说。
  约瑟夫偷偷找来一些牛肉,熬制了一小锅浓汤喂那少年喝下。也许是年龄相近,再加上都会一点法语,他们俩渐渐熟悉起来。少年名叫艾维尼,来自意大利北部的伊夫尼亚镇,刚满17岁就被迫参军作战,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也被人杀害了。艾维尼对约瑟夫说:“你知道吗,就在我知道快死的那一刻,你喂我喝了一勺牛肉汤,那种又香又暖的感觉一下子把我拽了回来,让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父亲。”
  在约瑟夫的帮助下,艾维尼在小镇的硝烟中藏了整整14天。当驻军离开时,约瑟夫与艾维尼互留了家乡地址,他们相约如果能活到和平到来的那一天,一定互相走访,再叙友谊。
  战争结束后约瑟夫回到了故乡,发现亲人早已离散,于是动身前往意大利寻找艾维尼。而在伊夫尼亚镇,他被告知艾维尼早已战死沙场。落寂中的约瑟夫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就留在这个小镇上,以卖牛肉汤为生。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约瑟夫携妻子回到英国故乡。在镇上最好的餐馆里用餐时,一位老人摇着轮椅来到他桌边,轻轻地问:“您是本地人吗?您可参加过二战中的西迪巴拉尼战役?”约瑟夫有些不解地说:“的确是这样,可您是怎么知道的呢?”那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了:“您曾在那个埃及小镇上遇到过一个名叫艾维尼的意大利少年吗?”约瑟夫惊讶得一下子站了起来:“难道你是……”老人点点头喃喃地说:“五十多年了,我逃出迪巴拉尼的路上被一颗炮弹炸断了双腿。抢救我的医务人员只在我身上找到写着你家乡地址的字条,所以当我再一次逃离死神后,发现自己已经被送到这里了。我想这可能是上帝的安排吧,就留在这里开了一家餐馆,卖你曾经用来救我的牛肉汤。每一个前来用餐的客人都会被要求签名,而每一个与你同名的客人我都会亲自询问,这一问,居然就过去了五十年……”
  一年后,约瑟夫和艾维尼一起在当年患难相交的埃及小镇开了一家牛肉汤餐馆,用这平凡温暖的食物来纪念他们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友情,以及穿越了残酷战火硝烟的温暖人性。
  (选自《中外文摘》)
  13.本篇小说的情节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运行。请概括情节发展各部分的主要内容。(8分)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14.简要分析约瑟夫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6分)
  答:
  
  15.本文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6.有人认为本文标题还不如取名“牛肉汤”。你认同这个意见吗?为什么?(6分)
  答:

本月阅读模拟题
目录

  •  / 刘壮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