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在水清山暮蝉,
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
又惜空度凉风天。
诗文包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虽然他仕途坎坷,屡遭被贬,但是不改其豁达豪迈本性,所作之诗密而思清,风骨遒劲。
这首送别诗前两联写景,点明了别离时节。已是深秋了,山头一片暮色弥漫,寒水在静谧时愈显清澈,寒蝉萧瑟地停在树上鸣叫,一声一声格外刺耳。洛阳城头,越过枯黄的树色,远远望去,袅袅炊烟正慢慢升起来。一只蝉的嘶叫带出来了整个的秋色,山暮,水清,寒蝉,枯树,炊烟,在一幅寂寥静态的画面里,诗人正在送别自己的朋友离开,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陷入这个木叶纷飞的季节里,随着诗人的笔触或喜或悲。
诗句的后两联开始写情。诗人对送别的过程不着一字,惜墨如金,隐去这一节的内容,单单说自己送别友人之后的情绪波动。自你离开之后啊我整天伤感不已,一再地回想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可是我忧愁的不是季节转冷了,不是你此去何地,我“惜”的不是空度一天的光阴,而是不知道朋友何时能再度相逢,这剩下日子里,黄叶落,凉风起,我一个人呆在这座孤城里,该是多么的寂寞。诗人望着朋友渐行渐远的身影消失不见,丝毫没有察觉到傍晚的到来。借反语自己的空度时光来侧面表现对朋友深切的留念不舍之情,友情的真挚深厚可见一斑。
这首诗歌层次分明,语言明快,在写景中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情感自然而不落俗套,大开大合中表现无遗,直言心中的忧愁连绵不绝,不做任何的隐藏修饰,表达得酣畅淋漓。一反送别诗歌的愁苦幽怨,表现了盛唐之下诗风的清朗寥廓,情景交融中一气呵成,自成佳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这首诗歌就是很好的一例。豪迈而不失大气,慷慨而不做作,离别不洒泪,遭贬不消沉,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秦观词作向来以清丽多情、感伤身世著称,而这首《好事近》却一反他惯有的婉约风格,自有一股幽绝峻峭之气,被称为“千古奇词”。此词题为“梦中作”,描述了词人梦境中所见所感的经过。先入笔写梦中漫游山林,然后见飞云漂浮空中,最后“醉卧”古藤树下,移步换景之间,似真似幻,营造了一个浑然一体的奇幻瑰丽之境。
上阕开篇就出手不凡:春雨如丝,山花烂漫而一山春色皆动;行到深处,幽涧静寂而千百黄鹂争鸣。词人漫步山林,看春雨催生花朵,行人至惊起黄鹂无数,这里几个动词的运用尤其精妙。“添”字一反雨下花零落的常规,而是为花儿更增一份鲜丽;着一“动”字而满盘皆活,化静为动;“有”字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无穷意蕴,黄鹂是在不住地叫唤,还是因为人声渐近而纷纷惊起?以动衬静,突出了山林的清幽辽远,和上句合在一起欣赏,共同绘制了一幅冲淡而闲适的雨下山林水墨画。
下阕的视域从地上转到了天空,把目光定格在飘荡的白云上。飞云变幻莫测,忽成流萤,忽成龙蛇,在碧落间翻腾飞舞,蔚为壮观。接下来风起云开,天空复归一片清朗明净之色。此时的诗人心情由紧张转为平静,一壶小酒一襟风月,醉卧斑驳盘曲的古藤树荫下,不分东南西北,进入了一个物我两忘的世界。但是黄庭坚跋此词云:“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可见诗人并不是沉迷在这个虚无飘渺的山林中,而是运用曲笔的方式显示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无声反抗,梦境越是迷离,现实越是苦闷。以明媚空明之梦境衬词人自己生活中不能排遣的愁苦忧伤,词句挥洒流动,自有其乐极藏悲的浪漫、奇幻色彩。
——陈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