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9期 ID: 138705

[ 张兰芳 文选 ]   

课堂,不应只微笑一种表情

◇ 张兰芳

  最近出去听课,听一位年轻名师讲闻一多的《发现》,发现她也像刘和珍君一样“始终微笑着”“很和蔼”,特别是她竞用带着笑意的声音朗诵:“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同时,我发现,学生们也都始终“含着笑”聆听、交流。评课时,我发现大家竞皆为师生的“微笑”所折服,盛赞这位始终微笑着的老师表情是多么自然,热捧整节课是多么和谐。
  然而,恰恰是这种“始终微笑着的表情”,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不,更准确地说,应该叫刺痛,一种来自《发现》这首诗的内在情感,来自闻一多,也来自语文教育理性的刺痛——这样的表情并不适合这样的课堂。
  想起不久前,听另一位名师上苏东坡专题整合课。老师素质很高,他的幽默、他在教学对话中的插科打诨给课堂带来的轻松愉悦,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无论是关于诗歌解读还是作者生平介绍,总是伴随着他的朗声大笑。如果说读到《赤壁怀古》中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为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笑谈倜傥的周瑜,还可以理解。那么,到了分析“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还是大笑着,就说不过去了。再到面对东坡人生经历中的坎坷,东坡词中的豁达,教师还是幽默地笑着讲,学生也是开心地笑着听,课堂甚至时不时地笑声连连,就难以理解了。其实,这节课所创造的“轻松愉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流于浅表层,更疏远了作者。
  课堂表情应该是呈现文本精神的表情,是师生深入文本品得真情实味并遵循文本真意展开对话,不断内化生成,从而焕发出的表情。这种表情,坚实而深刻,精致而生动,彰显的是文本之魂和基于文本语言的精神探求、情感陶冶。
  课堂不能没有特色,不能没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幽默而风趣,微笑而和蔼,都可以是某些课堂的表情,但不能成为每一节语文课的表情。
  语文课堂的表情由什么决定?文本。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这种对话要真正做到“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就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质量。那种或幽默风趣,或轻松愉悦的课堂表情,是精神上所获得的酣畅淋漓的享受,是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情感体验在深邃广阔的语文海洋里的畅游。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对幸福的感受,还是对苦难的理解,只要我们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了,学生所有的思维和情感细胞都运动起来了,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轻松愉悦。在语文教学中,轻松愉悦不能流于浅表层的心理体验,更不能简单等同于感官上的享受。
  高中语文教学更应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课堂要面对这样直抵心灵的生命歌唱,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成为一只船,引领学生尽可能地划向作者的灵魂深处。因此,语文课带给学生的注定是异彩纷呈的体验和思考,有的语文课带给学生的还注定是沉重甚至悲情。
  可是,现实中很多语文教师面对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却永远用一种表情去教。听这样的课。才知道再好的表情也不能适合所有的课堂。语文课堂要讲究深度,不能只贪图热闹,可以有幽默,有笑声,以及更为丰富的表情,但是沉淀下来的一定是凝重的、深沉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微笑一种表情的课堂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和深度就很有限了,因为这笑声所制造的“热”与“闹”,无形中挤掉了学生沉思默想的时间和空间,它其实是一把锉刀,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的情感力度,同时也成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层厚障壁,严重阻隔了学生与文本的沟通,再加上老师把教学的关注点都放在插科打诨创造轻松情境上,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少了参与,更少了画龙点睛的推进、适时适地的点拨和提升,这大大降低了文本解读的深度。
  语文教育不仅是一个语文技能的训练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情感、培养精神、完善人格的文化过程。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学生因微笑而冷漠的表情。一次教授鲁迅《祝福》,分析到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的时候,有学生发出笑声,甚至有学生认为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很让人厌烦,看到学生如此“冷漠”地“微笑着”,听到这样的言论,我的心不由得沉重起来,为鲁迅、为学生,更为我自己。
  语文课堂不能只有微笑这一种表情。《离骚》中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姿态;《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生命本质的追求;《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沉潜在作品中与人物同呼吸,在对人物的深切同情中,体悟情感、洞察人性、完善人格。
  课堂上师生表情不仅是师生情感的外在显现,而且是对文本的深刻体悟。记得不久前看河北一位老师《我爱这土地》的教学课例,当他深沉地读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面”这句时,竟有几个学生笑出了声,继而是全班的哄笑。该老师立刻停了下来,一字一句地说:“孩子,这笑声应该是泪水!”众生愕然,笑声戛然而止。以后的环节中,老师引领着学生结合背景,品味意象,学生的表情不再是微笑,而是沉痛,脸上甚至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显然,因为对文本的准确解读,这节课堂上老师的表情是恰当的。
  文本,是语文课的核心。课堂表情跟文本有关,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唯有潜心品鉴文本语言,此外,别无他途,教与学,概莫能外。给我们的课堂一个合适的表情,用它来照亮课堂,我们和学生一起,“慢慢走,欣赏啊”。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才能沐浴精神的熏陶和洗礼,才能享受对话的幸福。

课堂,不应只微笑一种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