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形式、题量、分值、能力要求等基本保留了去年的格局,与各地考前公布的考试说明基本吻合。具体考题信息请看表1统计。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平中见稳
今年试题格局与去年比,在下面六个方面保持平稳状态:
(一)题量、分值基本未变。今年除了北京卷因增加了两道阅读延伸题而将诗歌鉴赏由去年的3题10分缩减为2题7分外,其余各套试卷的题量、分值都与去年一样。相比去年有六套试卷的题量分值跟前年有所不同而言,今年的试卷相对保持了试题结构的稳定性。如果不出现大的调整,相信明年依然会是这一命题格局,这样比较有利于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二)题型未变。各地试题基本延续了去年的题型,以表述题为主,个别省市(北京、上海、福建)的试卷兼有一道选择题。
(三)考查的主要对象仍是唐宋诗词。去年18套试卷考了15首唐宋诗词,今年考了14首,说明唐宋诗词仍是今后的复习重点。在14首诗词中,宋诗考了6首,与去年一样,其中陈与义—人就占了2首。虽然宋诗的名气不如唐诗大,但宋人在唐人的高峰上另辟蹊径,宋代诗歌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钱锺书《宋诗选注·序》)。正如钱先生所说,宋人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宋人在诗歌方面有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基于此,各地高考命题者纷纷将目光锁定在宋诗上。这也提醒广大中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要加强对宋诗的解读。
(四)仍以中学课本中出现的作者的作品为主要考查内容。今年所考诗歌的作者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有9位,数量与去年(11位)大体相当,这样便于考生知人论世地答题,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这个导向促使今后的考生重视书本知识,并将书本知识有效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
(五)题材仍以写景为主。今年18套试题中题材为写景的占8首,较去年(7首)有所增加,说明写景抒情诗是我们应该重点把握的内容。
(六)考点内容未变。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基本包括语言、形象、内容(情感)、手法四个方面,这是由诗歌的文体特征决定的,不过各地根据题量多少在四个方面各有侧重,但总的格局以考情感、手法为主,这与去年一样。因此,不论是平时学习还是考前复习,我们都要扣住文体特征,形成解读诗歌的能力,切不可投机取巧。
二、稳中有新
从形式上看,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与去年基本一致,但从试题内容上看,可谓“稳中有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诗视野扩大。今年主要格局仍是考唐诗宋词元曲清词,但也令人意外地考了3首魏晋南北朝时的诗歌,说明命题的视野已向唐以前延伸,这虽为考生备考增加了负担,但又在情理之中。按道理讲,中学课本所选诗歌从先秦到近代,时代跨度很大,串起了中国诗歌发展的一根线,我们只有对这根线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有所了解,方能应付不同时代的诗歌选材。
(二)题材范围变化。去年诗歌考了边塞诗、写景抒情诗等,但没有考送别诗,今年各地考了4首送别诗,扩大了诗歌考查的题材范围。客观地讲,中学课本中送别诗不少,而且送别诗的情感相对比较好把握,得分率相对要高些。
(三)注重新旧知识的勾连。从今年的试题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命题人力图引发学生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试题解答中,这对不少学校复习时抛开课本在课外的题海中漫游的做法是个不小的冲击。
如今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第一问: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句子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写的是秋季。让考生由诗句联想到学过的《雨霖铃》中的句子,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换句话说,如果不清楚什么季节的话,还可从《雨霖铃》中的“清秋节”得到启发,从而完成该题的解答,这也为诗歌鉴赏题设置了坡度,降低了难度。往年该题平均只有4分多一点,今年设置此题,均分起码要提高1分。
再如上海卷诗歌鉴赏题第16题:
“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答案为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类题目都引导考生复习时一定要回归课本,也符合诗歌鉴赏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联想,从而融会贯通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四)在命题中引进诗话。引进诗话,让学生在读题中明晰答题方向,并扩大视野。
如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第三问: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只体分析
该题面引明人的话,明确了这两句诗的特点“代为之思”,也就是设想对方的生活情形,通过虚写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隋。
再如辽宁卷诗歌鉴赏题第9题: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这样的题目既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又让考生了解了前人的评论,一举两得,体现了题目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五)由此及彼,比较解读。比较联想是诗歌鉴赏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比较联想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由此及彼,相互印证,这也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在设题时融入联想的要素,能使学生解读诗歌时多一个参照。
如今年湖北卷诗歌鉴赏题第一问: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这道题目将词中的“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比较,要求考生分析其中情感的不同侧重点。秦观的词句是千古名句,同学们比较熟悉,它态度积极地对情人进行劝慰,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情观。范词“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与这种情感基调不同,那就偏向于消极了。据此,可得出答案:
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