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在《呐喊》集中,这可说是呐喊的火气最弱,作者的内心隐痛却表现得最饱满的一篇,鲁迅如此偏爱它,正显出了他创作的真正的兴趣所在。”一般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但如果从教育和惩戒的角度看,我们发现,多数人只看到了被旧科举摧残毒害的孔乙己,却较少关注一个被社会逐渐染黑毒害的小伙计,笔者认为,这是鲁迅赋予小伙计这个人物的重要的隐匿意蕴。
1 咸亨酒店:污染孩子心灵的染缸
小说开头就说:“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这是一个怎样不同的环境呢?
等级分明。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但同样是人,在小小的咸亨酒店里,却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介绍了主要客流。“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欺诈势利。诚实经商,童叟无欺,本应是商人的本分,咸亨酒店的消费者,却“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为什么?从“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可以看出,小伙计没有从掌柜那里学到这些“经商本领”。“羼水”不成,应该要炒鱿鱼,但“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荐头是谁我们不知道,但在这里我们知道小伙计看到了炎凉尘世里的势利。
冷酷无情。作为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顾客,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又有怎样的待遇呢?“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打折了腿了。”“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从这些概括孔乙己一生的语句里,我们心酸地看到,围绕他的是讽刺的利箭,是挖苦的砍刀,是取笑的斧头。即便他死了以后,让富裕的掌柜所牵挂的依然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他的命比不上十九个钱,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这些全映入了小伙计的眼帘。
哲人荀子在《劝学》中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试想,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一块洁白的布,在社会提供给他的这样的环境里,将变得怎样?
2 小伙计:被逐渐染黑的白布
咸亨酒店里进进出出的小伙计,时方十二岁,鲁迅将孔乙己的遭际通过小伙计的口一一说出,将咸亨酒店中发生的一切通过他一一铺排,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宏大的主题,更让读者看到了孩子是怎样被环境毒害的。
“样子太傻”这样的判词显然不是小伙计的自言自语,而是对掌柜或是他人的口无遮拦的“直接引语”,总之是来自成人世界的评价,从这一句评价里,我们看到了小伙计最初的纯真。“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无非长衫主顾傲慢,小伙计不会或不愿阿谀;小伙计不会伺机往酒里羼水,是淳朴诚实的天性使然;别人嘲笑孔乙己,但小伙计看到了他“从不拖欠”的品行……
但此时,“熟人政治”“成人规则”等负面的社会经验,在纯真的小伙计身上还没有生效。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等级分明、欺诈、势利、冷酷无情的咸亨酒店里,小伙计渐渐被同化。
孔乙己在酒徒和小市民那里找不到丝毫的人间的温暖,成人社会的冷酷无情,逼着他把自己的真诚的感情转移给孩子们,他诚恳地教“将来做掌柜”的小伙计“茴”字的写法,小伙计的态度是“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对于小伙计而言,成人世界给予他的仅有的一点温情竟是来自孔乙己,可怜的一点点诚实守信的教育也是来自孔乙己。然而对他的诚恳和善良,小伙计却回报以鄙视和不屑;别人嘲笑、挖苦孔乙己的时候,小伙计呢?“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近初冬的时候,面对又黑又瘦穿着一件破夹袄盘腿垫包坐着用手走路的孔乙己,小伙计也只是“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只放在门槛上而不是递到行动不便的孔乙己手上,“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小伙计的麻木冷酷令人心惊。
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在孔乙己身上,小伙计才找到快乐,这是一幅多么可笑却又可悲的画面。小伙计,一个孩子,因为样子傻不让他侍候长衫主顾,因为诚实不会往酒里羼水而被派去温酒,他逐渐学会了势利、冷酷,甚至也把乐趣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一块白布逐渐被社会染黑。
3 解读意义:赋予经典文本解读以时代的视角
T.赫斯特曾说:“《孔乙己》中最重要的,是这个叙述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参加了对孔乙己的折磨。”…这种结论给了我们与以往诸如“控诉科举的血腥本质”不同的思索,那就是解读经典,需要通过时代的视角。
我们在鲁迅的笔下,看到了很多可爱的孩子形象。《故乡》里的少年闰土、水生、宏儿,《社戏》里的双喜、阿发,《风波》里的六斤……鲁迅大都采用抒情的笔调,让我们觉得即便那个社会,孩子的童年依旧洋溢着诗情画意。可谁想过他们的将来呢?曾经在金黄圆月下海边瓜地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刺猹的闰土,长大后的变化叫人心痛。而来自下层社会、在酒店中地位最低的小伙计,最后不仅不能因自己卑微的身份认同孔乙己,却在精神和人格上也参与践踏孔乙己,把他有限的一点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的性格变得麻木、无情。他的那些冰冷的笑,是超越年龄的,是寡情的。毕竟他是儿童,又读过一点书,应该离天性和文明更近一点,但是他对孔乙己教字和发放茴香豆之类的善举,却一律予以鄙视。我们相信,孔乙己对社会仅存的一点儿寄寓在小伙计身上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我们在看到孔乙己被封建科举毒害的显性信息时,更要关注小伙计逐渐被社会毒害的隐匿意蕴。小伙计代表的是社会的未来,小说里没有谁在意这个悄然加入的孩子,也没有谁在意自己的言行会怎样深刻地雕镂他的心灵,他得到的全部社会教育几乎都是冷酷的。
《孔乙己》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一个孩子对世界的打量,那是特定历史、特定地域、特定文化环境引发的特定的人物故事,是作家对国民性的思考,也是作家“救救孩子”的呼号。小伙计过早地结束了童年,过早地被抛入丑恶的成人世界,饱尝了人世的冷暖,亲见了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在物欲的叫嚣中,人情、人性退缩到角落里,金钱、地位成为社会舆论追捧的最高价值。这种扭曲的舆论气氛为小伙计人格、心理的扭曲,也为他日后畸形的成长埋下了伏笔。从中我们看到了环境对孩子本性的摧残。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看到了封建“仁义道德”字缝里“吃人”的本质,而无知善良的“我”也在无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销赃”的同伙,所以他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文章的末尾高声呐喊“救救孩子”。这也是鲁迅在《孔乙己》中让小伙计承载的重大隐匿意蕴,是先生匠心独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