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7月,语文出版社出版了特级教师吴桐祯的《被误会的中国故事》一书,该书共有三部分——《百家讲坛说文解字》《言语常用渊源难辨》《高考试题常见“陷阱”》,对教学与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被误用的成语、常用语进行辨析,针对性、实用性、可读性极强,因而受到读者欢迎。本刊特选载其中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在高考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让考生判断加点成语是否使用正确:“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这个句子中的“龙骨”是一种中药材,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绝大部分是象、犀牛、马、鹿、骆驼、羚羊的骨骼和牙齿。中医学上把这些化石用作镇惊药材。商周时代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就在这龟甲兽骨上刻写有关占卜的记事文字。
这个句子中说王懿荣第一次见到这“龙骨”时就“刮目相看”,那么这“刮目相看”用于看第一次遇到的东西对不对呢?我们需要到与“刮目相看”有关的故事中去找答案:
这个故事出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附江表传》。在引出这个成语之前必须先讲一下孙权劝吕蒙读书的故事。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们现在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来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回答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十自不容许再读书了。”孙权昕后就用自己、汉光武刘秀、曹操这些人在军务繁多的情况下读书的例子来说服吕蒙,使吕蒙开了窍。这样“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意思是说:吕蒙从此开始读书,专心勤奋,他所看过的书,连那些老儒生都赶不上。后来鲁肃奉命去陆口镇守路过吕蒙营寨,去拜访吕蒙。吕蒙热情地招呼鲁肃并问鲁肃到陆口以后要和蜀将关羽相邻,你将怎样既联合关羽又警惕关羽。鲁肃满不在乎地说“没考虑过,到时候看着办”。吕蒙严肃地批评了鲁肃不该如此轻敌。他献了五条计策,当时就交给鲁肃过目。鲁肃顿时改变了态度,“拊蒙背日:‘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日,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鲁肃的意思是:“我本来以为老弟你只有武略,直到今天才知道你学识渊博,见解高明,不再是从前在吴郡时的那个阿蒙了。”吕蒙的意思是:“读书人三天不见,就应该另眼相待。”今天我们说的“刮目相看”就是由吕蒙说的“刮目相待”转化而来。
“刮目相待”的“刮目”,其字面义是“擦眼睛”,结合上“相待”就带上了鲁肃和吕蒙谈话时的“语境义”,即“请抛弃过去的看法”:“相待”即用新眼光待人。由“相待”改为“相看”,就更是“用新眼光看人”了。由于“刮目相看”是“请抛弃过去的老看法,用新眼光看人”的意思,因此它就不用于“第一次相遇看对方”。因为第一次相遇对对方还没有形成看法,用不着“刮目”,所以这个题目应判定把成语用错。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我用‘刮目看’的字面义,说‘第一次相遇就擦眼睛相看’也说得通啊!为什么不可以?”这样问以后我就不得不说一条成语形成过程中大家都认同的“不成文法”:许多成语在确定它所表示的意义时不用成语的字面义而用的是成语在出处中的语境义,也就是把成语在出处中的“语境义”沿袭下来了。这“刮目相看”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你非用它的字面义,那你就没用它的“相沿习用”的意义,人家就会说你用错了。这用“语境义”不用“字面义”也是汉语词语内涵博大精深的表现形式之一。
吕蒙让鲁肃对他“刮目相看”确实不是说大话。后来吕蒙到陆口任职,与关羽所镇守的地界接境。关羽去和曹操交战,怕吕蒙乖虚而攻占他的辖区,所以在南郡留了许多兵防备吕蒙。吕蒙一看关羽对自已有所防范就放出风去,说自己要带兵回建业,也就是南京治病。吕蒙这样一放风,关羽真的信了,就撤了留守的兵,这样吕蒙就用大船装上兵卒,让船夫穿上商人模样的服装,驶到关羽所派的江边卫兵所,通通提了守兵。然后到南郡,进城把关羽和将士们的家眷都得到了,但却安慰他们,并命令军中不许私入民宅扰乱或索要东西。吕蒙军中有个士官是汝南郡人,拿了民间一个雨帽盖上官家的铠甲,吕蒙仍然认为他犯了军令,于是垂泪将这个士官斩了,这样一来使得纪律极好,吕蒙时时派人对关羽将士家属问寒问暖送粮送药。关羽部下的人回来,知道吕蒙待他们的家属比以前还好,都无心作战了。关羽知道自己被孤立了,没路可走就往麦城方向逃。关羽的部下都投降了。关羽父子被潘璋擒获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