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在其《语言哲学》中谈到“专有名词”时说:“当你第一次听到某人的名字,或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某人的名字时,他对你来说不过是个名字而已。然而,你越经常听到他,越了解他,这个名字对你意味的东西也就越多。”
去年年末上映的电影《阿凡达》掀起了一轮观影狂潮,时至今日,《阿凡达》已经从一部单纯的影片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阿凡达”也成为近期最热门的文化词语之一。“阿凡达”是一部电影的名字,是一个“专有名词”,对于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名字而已,但是对于看过这部电影和了解这部电影的人来说,“阿凡达”真的可谓意味丰富,下面略举数端。
首先,《阿凡达》是一部3D电影,以其极具震撼力的观影效果掀起了人们对3D的极大关注,这种情况下,“阿凡达”也就成了3D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一个形容词,来修饰具有3D效果的演出或其他活动。例如:
(1)虎年春晚很“阿凡达”,赵本山小品也玩植入。(《扬子晚报》2010年2月14日)
(2)解说“世纪之战”后的感想,无退路的曼联很“阿凡达”。(徐教新浪博
2010年2月1日博文题目)
例(1)中,之所以说春晚很“阿凡达”,是因为“这是一台充满了3D效果的春晚”。例(2)中,之所以说曼联很“阿凡达”,是因为“这场比赛是人类历史上首场3D直播的体育赛事,而曼联在这场比赛中的表现,应该像《阿凡达》一样得到热捧”。《阿凡达》是3D电影,并且是一部极其精彩的3D电影,说春晚和曼联的比赛很“阿凡达”,在主要突出春晚和曼联的比赛具有3D效果的同时,也暗示了其精彩程度。
第二,《阿凡达》是一部科幻电影,潘多拉星球、外星人、奇异的生物和环境等,极具创意,让人叹为观止。来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3)今年楚才作文很“阿凡达”。(《武汉晨报》2010年3月28日)
(4)新潮笔记本音箱搜刮(笔记本音箱也很。“阿凡达”)。(htttp://www.decfans.com,2010年11月30日文章题目)
例(3)中,之所以说“楚才作文很‘阿凡达”’,该文的“副标题”说得明白:“科普科幻题占1/3,魔镜、奇境、机器人、外星人、海底村庄都是考题。”例(4)提到的“笔记本音箱”造型新颖,极具“科幻”的想象力,故日“笔记本音箱也很‘阿凡达”’。
震撼的3D效果、极具想象力的科幻内容,让一些观众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阿凡达》这部电影的观感,只好说阿凡达太“阿凡达”了:
(5)阿凡达啊阿凡达。阿凡达简直是太阿凡达了。(《深圳商报》2010年1月8日)
第三,虚拟的,一般说来就是不真实的。来看下面的例子:
(6)国家统计局有关房价的统计数据,真的很阿凡达。(《杭州日报》2010年3月11日)
之所以说国家统计局有关房价的统计数据很“阿凡达”,就是因为人们认为“2009年是房价涨幅最惊人最离谱的一年”,国家统计局给出的1.5%的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增长率“严重失真”,跟科幻差不多。
第四,《阿凡达》用3D技术加科幻内容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潘多拉星球,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和审美体验。从内容上说,《阿凡达》充满了娱乐元素:环保、战争、宗教、爱情、血腥、暴力、俊男、美女、仙境、灵兽、惊险、刺激。无娱乐,不体验。在此基础上,有人就创造了如下说法:
(7)《阿凡达》是体验营销的集大成者,也是体验营销的登峰造极之作。营销人,要做好体验营销,可以从《阿凡这》里汲取更多的营养,让体验营销很《阿凡达》!(韩锋《让体验营销很《阿凡达》), 2010年1月7日品牌中国网)
这里所谓的“让体验营销很《阿凡达》”,就是让体验营销充满视听享受和审美体验,充满各种娱乐元素。
上面说的都是“阿凡达”用作形容词的例子。最后,让我们来看看“阿凡达”用作动词的例子。在电影《阿凡达》中,主要的故事就是围绕人类入侵潘多拉星球,企图强迫“拆迁”纳美人这个“星际钉子户”的居住地而展开的。基于电影的这一内容,“阿凡达”竟然成了“拆迁”的代名词,来看:
(8)1987年台湾解禁时,老板阿华在这里开业,几十平米,无数人在这里浇过胸中块垒。有新闻说,今年夏天这家老字号就要被阿凡达了。(王书亚《白天不懂夜的黑》,《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4月26日第14期)
《阿凡达》是一部精彩的电影,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阿凡达”的用法也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