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9期 ID: 138724

[ 温儒敏 文选 ]   

关于选修课开设的调查与思考

◇ 温儒敏

  这次高中课改,广大师生反映最多的是“观念先进,难以操作”,特别是选修课,本来是课改的亮点,但难度最大,实施起来举步维艰。王土荣老师花了7年时间,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去调查,形成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的调查与研究”研究课题,并列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的研究项目。《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自助餐式教学实验60法》这本书,就是在该项目结项报告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本书主要靠调查数据与案例说话,真实记录和反映了目前一些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实验的状况,不回避问题,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得失,并尝试提出语文选修课的一些方式与方法。我想一线老师对此会有兴趣,也值得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参考。
  全书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基础调研,主要包括不同类型学校选修课实施的实际状况。其二是问题与对策,包括六方面:一是选修课理论观念与现实的关系,二是教材使用,三是常见的问题,四是选修课的评价及其与高考的关系,五是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六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虽然调查的主要是广东地区,但对于其他省市的语文课改也有参考意义。
  王土荣的调查表明,课改很困难,但很有必要,也很有希望。这些年我接触基层学校,也深有同感:课改能走到现在,不容易,应当补台,支持。新课标和现下的课改措施,都并非完美,但起码把改革的方向提出来了,更新了教学观念,有了大致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并且设计和实验了新的教学框架。课改碰到一些大的困难,可能是整个大环境所致,并不是改革本身的毛病,或者说,问题本来就有,改革一来,活化了这些矛盾,显得严重而且突出了。所以,课改应当总结,可以调整,但没有必要停下来。而作为一线老师,我们面临的都是实际问题,一方面要遵照新课标改革的方向指导;另一方面,还应当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结合高考的现实,能改多少就尽量改多少。不必把课改看作只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也没有理由认为实施课改就等于把自己捆绑起来,因为新课标只是从标准上要求,又还处在实验阶段,其中空间是很大的。我常常对一些基层的老师说:什么是课改?既让你的学生学习好,高考成绩上去,又尽量让他们学得活一些,不扼杀兴趣,不用题海战术把脑子搞死。这就是有所改革了。
  这次语文课改把选修课的设置作为突破点,从这里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改变以往那种大一统的把学生作为标准件培养的课程、教法与学法。但做起来确实很难。难在如何面对高考这一巨大的现实,也难在如何区分必修与选修,以及选修是否或如何考核等一系列问题。
  从王土荣的调查中可以看到,目前选修课上得好的学校不多,但很可贵,他们在实验,在坚持。方法可能有多种,但基本的一条可能是相通的,就是: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把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这些“基础性”要求作为原则加以遵循。那种认为选修课只是扩大知识面,放弃基础性要求的,是误解。
  现在多数学校选修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基础性”有所失落。这可能与“新课标”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些关系。表现在:第一,必修课只有1.25学年,其余1.75学年理论上为选修。必修所占比重太少,又要面对高考,怎么办?有些学校就把选修的一部分作为必修来上,或者必修的1.25学年完了,就转向高考复习了。第二,目前设计的5个选修系列,文学赏析类课程占了大半部分,语言运用方面的课程较少,如果放手让学生来选,可能大都选文学鉴赏类的,这样,表面上有许多选择空间,实际上还是偏向文学,语言文字应用的训练不够。王土荣的调查也表明,因为学校条件限制,选修课完全放开让学生选的其实很少,也不切实际。大多数学校都是从15种选修课中由学校统一指定若干种,而且也有为高考复习准备的强烈的意图在里边。比如,有许多学校都选古代诗文、现代诗文,还有语言运用与写作,等等。文化类的如新闻传记、文化论著,选得较少。有些编得很专门化的如《红楼梦》《人间词话》等,更是不可能安排。我觉得一线学校这样做是有苦衷,也有道理的,因为如果完全按照新课标来放开选修,其实很少学校能够做到。
  事实上,现在还很难完全由学生自己选课。调查表明,目前大都还是学校来安排选修课,也有些是地区、县市统一指定选修范围,那么选修的自由度就大大减少,甚至变为必修了。这个问题不好解决。从王老师的调查看,也有一些条件好的学校自由度会大一些,尽量给学生一点选择权。学校决定选修不是不可以,特别是条件差一些的学校,不可能开那么多课。但既然有心开选修,有两个原则还是必须考虑的。
  一是选修课不能等同于必修课,还是要尽量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有所选择。如果硬性规定所有学生都来上一样的课,那就不叫选修了,又回到从前去了。现在不是有5个系列15种选修教材吗,可以确定一个范围,5个系列都选出主要的一种,而且必须照顾到有些非文学类的,让学生从五六种课中自由选择。这可能比较符合一般学校的条件。
  从调查中发现,还有一种办法,是分类打包,也就是以一门课为主,同时让学生阅读自学两三种同类教材。比如每一系列选择一种,作为核心部分,同时结合两三种,打包成为一门课。比如诗歌散文,可能分为古代、现代和外国三种,干脆就打包成为一门课,或者以其中某一种为主,其余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就不致出现因为太专,几乎是大学课程微缩,反而顾此失彼的现象。选修课5个系列,高考命题时都会照顾到,但的确存在是否对每个系列都公平的问题。比如,诗歌与散文系列,有的学校选学古典诗,有的学校选学现代诗,有的学校选学外国诗。高考时试题若为古典诗歌,则学现代诗、外国诗的会嫌不公平。同样,高考时试题若为现代诗,则对学古典诗、外国诗的学生不公平。打包的办法可能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对于高考准备也不无好处,学生老师都会比较容易接受。
  二是选修课的讲法、学法应当和必修课有区别。区别就是让学生更主动进入,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兴趣、潜力。和必修比,选修可以少讲一点,即使讲授,也是导入式、问题式,多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我提出过一种看法,就是把语文选修课教学当成阅读型教学。当然也可活泼一些,插入必要的课堂讨论、课外调查实践,以及写作,等等。
  那种打包式的办法,可以弥补单一选课造成知识面褊狭的毛病。现在高中是分文理科的,选修课是否也可以考虑分为文科理科两大部分,分别安排不同系列的选修课昵?北京市就有这方面的实验,他们的做法值得参考。也就是分为侧文和侧理,课程安排三分之一共同必修,三分之一按文理不同必修,其余三分之一学生任选。按照这种分配,高一是共同必修,高二是按照侧文侧理必修加上部分选修,高三复习和任选。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执行新课程要求,又能照顾到实际情况,不会出现全校性“走班制”,避免混乱,可以按照文理分班以及新课程要求,小范围的“走班”,不 脱离高考现实,又利于贯彻新课程,利于管理。
  其实高中文理分科是现实问题,选修课不能完全避开这一事实。叶圣陶、胡适先生在1923年也曾编制过一个语文课程标准,即把国文分成三个板块:国语(必修),国文~(文科必修),国文二(理科必修),同时实行学分制。国语是公共必修课;国文一、国文二虽是文、理科学生的必修课,实质上却是选修课。这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考虑的课程设置。现在的高中文理分科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分科的时间大约与选修课开设的时间同步,而我们提供给学生的选修科目,却是不分文理、不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统大餐”。
  还有就是选修课如何考核的问题,连带到高考问题。王老师对这方面也有调查及设想。从实质上说,开设选修课与提高学生素养、适应高考并不矛盾。但实际操作时不能太随意,不能太宽泛。在高考仍然是社会选择人才主要方式这一前提下,我们的选修课如果完全不考虑高考,是不现实的。有的学校上完1.25学年必修,就马上转入高考复习。为什么?因为对选修如何上、目标是什么、如何面对高考,都没有把握。我觉得选修课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发展的空间,这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是比较虚的;与此同时,把高考作为其中一个现实目标,我看也无可非议。但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告别那种题海战术,告别那种完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束缚,比起必修课来,应当更加开放、自由、活泼一些。这几年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能力,很少扣住哪一种教材,自主招生更是放得开,主要考知识面、心理状态与能力。所以选修课上好了,学生眼界开阔了,能力增加了,整体素质上去了,应对高考的能力也会提高。
  我注意到现在有些实验区的高考,对选修部分是有要求的。有的省区的考纲明确提出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对于必修内容,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选修内容,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题结构上,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涉及选修内容的试卷采取长试卷命题,考生从中选做规定分值的题目。这些规定虽然操作上可能存在问题,但总是一种改革。
  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让那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有些束手无策,只好对付。这都是现实。课改当然要照顾大多数人、大多数学校的利益。以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状况而言,能上好选修课的只是少数人。特别是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能够按照新课标要求上好选修课的教师更少。相当多的教师离开教学参考书和具体教案就无法上课,怎么指望他们承担起更加需要灵活多样方法的选修课?所以,进入实验之后,必须认真帮助这一部分教师逐步提高水平,培训对这些老师尤其必要。目前关于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正在探索中,这方面的教案比较少,有必要认真收集整理,提供给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此外,我们注意到,开设选修课,教学管理必须跟上,如何排课表、安排教室,都需要经验。必须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即使一个县,情况也很不同。较高水平的学校可以先动,把较低水平的学校带起来。
  王土荣老师曾在山区和沿海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担任语文教师,也做过校长、教研员,现在是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兼语文科主任,特级教师。他对基层中学语文教学有丰富的经验,又参加过新课标语文教材的编写,对课改的情况是比较掌握的,也有比较开阔的理论视野。从2003年开始,王土荣老师在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支持下,花了七年时间进行选修课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他带领12所中学的20多位教师,轮流到实验学校听课,并结合课堂教学,就某一重要问题进行专门研讨;取得了成果,就拿到其他学校进行验证和推广。七年来,他们进行了专题课型课例的设计、实施和研讨,特别探索了“自助餐式教学”,提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经验,他们的研究成果对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的调整和完善,是有切实的建设性意义的。
  几年前,我曾经著文说过,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反复验证、调整或弥合的过程,无论制订课标,还是改革课程、编写教材,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牵涉到方方面面,要靠某些“合力”来最终完成。有些东西很理想,但碰到现实,可能是“可爱而不可行”的;有些经验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学校实行得很好,到了其他地区或学校,就走不通。所以说不能以“认知的方式”来对待“筹划问题”,否则很容易导致对现实问题视而不见,使研究工作沦为“坐而论道”。当然也不能以经验主义遮蔽科学的态度,重要的是既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又有高远开阔的胸怀,以及必要的理论观照。联系当前语文课改状况来读王土荣老师这本务实、切时、有建设性思考的书,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乐意把它推荐给中学语文老师和所有关心基础教育的朋友。

关于选修课开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