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类型趋于稳定,考查的内容及形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都在努力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高考语文命题方向。文言文阅读也体现了这种趋势。笔者对2007~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及命题进行梳理和研究,探析其命题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总体趋势稳中有变
首先,选文的体裁多样灵活,具有在广泛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导向性。四年来选文大致可分为8种:人物传记,各类记叙文,诸子、历史散文,议论文,文言小说,书序、赠序,说明文,墓志铭。其中入选较多的是人物传记,约占选文总数的48%。其次,所占分值较稳定,部分试卷有微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上海卷一直是29分,北京卷2010年上调到27分,其余大多在18~22分之间。第三,题型结构相对稳定。绝大部分试卷保持单项选择和翻译两种题型,其中翻译题赋分较高,大多为10分,表明主观性题目受到高度重视。第四,部分试卷打破常规,力求创新。上海、北京、福建、湖南等几套试卷突破常见题型,增设概括、简答等题型;北京、重庆、浙江、广东等试卷增设断句题型。这些题型具有综合性、概括性、主观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选择题的缺憾。
二、客观试题同中有异
1.文言词语。该项考查绝大多数是独立设题,一般实词是考查选文中的词义解释,虚词考查其意义及用法,试题大多结合语文课文中的虚词进行。2009年浙江卷增设一个考查使动和意动用法的题目(19题),拓宽了实词的考查面。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词的使动、意动和名词做状语等词类活用规律,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固定结构等几种特殊文言句式,在现代语言中仍然富有生命力。掌握这些语言规律,对语感的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古汉语中特殊的词法、句法应该纳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范畴。
在词语考查方面上海卷向来比较到位,不仅考查在选文语境中实词、虚词的意义,还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考查古汉语知识。以该卷的第18题为例,2007年考查的是“书记、待遇、可以”的古今异义,2008年考查的是“为”的一词多义,2009年考查的是“没、辟、辩”的通假用法。这YL+考查项目,其他试卷都没有单独设置题目,只有少数试卷在翻译句子的题目中略有涉及;而这些知识和能力,正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阅读有明确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这类试题,反映了命题者较强的课程标准意识,是具有引领性的语文试题。
2.旬意理解。对选文中句子的理解,考查的覆盖面向来比较,大多是围绕一个主题,或针对选文中的重要内容,将文中句子编组,让考生选出不属于该主题或不指向该内容的一组句子,但也有试卷突破常规,力求创新。如2008年浙江卷第13题就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新题型: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览(其)诗卷
B 流闻(于)禁中
c (老妪)问解则录
D 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该题表面上是通过让考生判断句中所补出的省略成分的正误,来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但实际的效果是综合实词、虚词、句意的考查于一题之中。因为在鉴别判断过程中,必然要结合选文中的语境,要以理解该句的意思为前提;还要具有文言实词和虚词运用的良好语感和相关基础知识,才能选出正确答案C。
3.文意整体把握。该项考查的目标定位,就是对全文意思的整体理解或分析概括,绝大多数题目是从概括或理解全文角度,来组织选项的内容,让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但是,浙江四年来都是从“赏析”的角度命制题目,虽然这与其选文大多是名人佳作、文学性较强有关,但笔者以为更主要的,还是反映了命题者更注重于在阅读中提高文学素养的追求和导向。对于文意的考查,如果选文的体裁和特质羞不多,那么是选取理解和概括文意的角度,还是选取品鉴和评价艺术特点的角度,本身并无对错之分,这由命题人对阅读积累的价值取向决定。因为在阅读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同样是语文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课标》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况且,赏析评价能力是阅读水平的高级层次,是以理解概括能力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考查赏析能力,也包括理解和概括能力,且难度会更大些。
三、主观试题灵活新颖
1.上海试题独树一帜,亮点多。一是选文保持2篇(段),体裁和题材都不雷同,考查的覆盖面较广,篇幅短小灵活,可读性很强;二是题型多样,包括选择、简答、翻译、概括、填空等;三是以主观性题目为主体,分值占项目总分80%左右,例如实词词义的考查,并不用选择题,而是一律要求考生写出具体的词义:四是试题具有涉及下面,利用率高的特点。例如2009年卷第19题: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 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①入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该题每个选项的前一句出自所选文段,后一句出自语文课本,依次是《伶官传序》《石钟山记》《鸿门宴》《师说》。考生要选出正确的选项C,必须准确理解题中的几个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该题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考查,这比单独考查选文中的几个虚词的意义和方法更具科学胜。课内外结合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这样的命题方式对语文学习具有积极的导向和影响。
另外,上海卷还具有题目灵活多变的特点。即使同一考查目标,题目也有所变化,例如2010年第21题:
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和□□的品质、
此项考查与往年相比,形式有了变化,不是让考生自行组织语言对选文中的人或事加以概括,而是采用填空形式,这就有了严格的限制,增加了难度:考生语言要高度凝练。
2.主观试题取材灵活而经济。首先,断句题型经济又实用。北京卷连续四年都设置断句考项,都是另选文段供考生断句,所选文段大多出自诸子散文、历史散文。2010年选的是苏轼《仁说》中的一段,这就打破了选文体裁相对固定的格局。广东卷也一直设置断句题,但是所选句段都取自文言文阅读选文的最后一段,这较之北京卷要经济得多。断句题型,与过去“给语段加标点”的题型相比,既降低了难度,拓宽了考查面,
又没有增加答题和阅卷的难度,同时还体现了当代阅读理念:重视文意的整体把握。其次,翻译题、简答题大多取材于“文言文阅读”选文,使阅读材料的利用率比较高。北京卷2007~2009年的文言文阅读,15分值都是选择题,2010年则减少了客观题分值,增设了主观题(第10题,赋10分),让考生从选文中举一例说明“宋清谋取利益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利益较大”的经商特点,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宋清经商特点的领悟,要求不少于200字。这一题型是北京卷的突破,也可以视为文言作品现实意义解读的一个方向引领性试题。
2.文化经典片段的阅读理解,兼顾必修与选修课程,富有张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的考查,开辟了语文素养考查的新途径。以古代文化经典考查为例,福建卷率先进行探索,四年来一直保持这一题型,并且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阅读语段主要选自《论语》和《孟子》:2007年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关于抱负、信心、责任感的内容;2008年选自《论语·述而》和《孟子·公孙衍张仪章》,是关于孔子与孟子对自身是否受到重用的不同态度的内容。2009~2010年,福建卷实行较大改革,“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成为阅读考查中的一个分支:“文化经典阅读”语段仍然选自《论语》和《孟子》:2009年选自《论语·里仁》和《论语·学而》,是关于孔子“择友如择处”观点的内容:2010年选自《论语·述而》和《孟子·公孙丑上》,是关于孔子“择善而从”和孟子“闻过则喜”主张的内容。上述考查,都注重经典内容的现实意义,并且一直兼有对比阅读能力的考查。
文化经典阅读试题,在选文内容上既突出经典性,又注重文化性:在题目设置上,既有语言能力的考查,又有文化底蕴的提取,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例如2007年福建卷要求翻译“如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此句反映了孟子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远大抱负。又如2009年浙江卷将《论语》的阅读与当今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起来,要求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写出一个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一出处的成语(举一反三),并概括选文中孔子的话所包含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上所述考查内容,与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紧密联系,大多为当今通用的成语或名言警句的出处。选择考查此类经典语段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重视经典对学生的文化濡染作用,体现了《课标》中关于“文化论著研读”建议的精神实质:“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课标》中关于“文化论著研读”模块的评价有明确的建议:“考查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对原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还要注意考查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因此,古代文化经典阅读这种题型,是“名言名句默写”考查的有效拓展,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很好补充。文言文篇目阅读,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其考查更多地指向语文必修课程;而文化经典片段的阅读理解,则兼顾了对学生古代文化经典积累的深度和广度的考查,其指向更多地倾向于语文选修课程: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认真研究并开发这种题型,将有助于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命制一些介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富有张力的试题,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引效应,进一步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