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9期 ID: 138716

[ 冯 渊 文选 ]   

《谈静》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两种命题方式分析

◇ 冯 渊

  一、关于选文出处
  
  2010年江苏高考卷有一道现代文阅读题,所用的文本是《谈静》,试卷上标明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静》一文在2008年曾被湖南卷选为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湖南卷标明:“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湖南卷命题时标明为“文学类文章”阅读,分值为17分,另有一道赏析题,分值为14分,合计31分:江苏卷标明为“论述类文本”,分值为15分。这两种分类似乎都无不可,因为原文可以看作文学类论文(或日议论类散文)。
  需要说明的是,《谈美书简》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两本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曾以“给一个中学生的十二封信”为题,分期发表在1926年11月至1928年3月的《一般》(即后来的《中学生》)杂志上,1929年3月由开明书店出版。《谈美书简》写于1979年,是朱光潜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对其早期美学理论修正和整合的结果,198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内收十三封信。
  二、关于文本删节
  
  《谈静》原文1800多字,湖南卷命题时删为1514字,江苏卷删为872字。下面列出原文,( )内为湖南卷删除内容,[ ]为江苏卷删除内容,湖南卷删而江苏卷保留的有一处,用黑体字标示,< >内为江苏卷新加文字,因为删节造成的标点变化随文改动,不另行标出。
  
  谈静
  朱光潜
  [(朋友:
  ①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觉得>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一陋中静趣,
  ⑤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了[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看):“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诗,作者姓名佚)(“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渊明《时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陶渊明《饮酒》“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叔夜《送秀才从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摩诘《赠裴迪》)
  ⑥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梁任公的《饮冰室文集》里有一篇谈“烟士披里纯”,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James:Talks To Teachers and Student)里面有三篇谈人生观,关于静趣都说得很透辟。可惜此时这两部书都不在手边,不能录几段出来给你看,你最好自己到图书馆里去查阅。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那三篇文章(最后三篇)尤其值得一读,记得我从前读这三篇文章,很受他感动。)
  
  ⑦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眠食诸希珍重!
  你的朋友孟实)]
  湖南卷除了将第六段大部分删除,基本遵循原文思路和语气。第六段作者信笔所致,有旁征博引之趣,虽然信中未显示梁任公和詹姆斯的文章的主要观点,但提示了书目,有兴趣的读者可另行参看。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看,这一段 并非蛇足。但从试题设置的角度看,缺乏命题的有效信息,两份试卷都将其删除,可以理解。
  江苏卷则除了将全文的书信体语气处理掉之外(部分地方似还有残留),还对无关宏旨的地方进行了多处删改。更大刀阔斧的是:把第五段后半截文字和六、七两段共七百多字全部“腰斩”。第七段在原文是有独立功能的,删除有伤文气。下文结合试题再详细说明。
  2008年江苏卷缩编汪曾祺小说《侯银匠》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也是这样,弄得文气断裂,遭人诟病。但据有关试题研究人士介绍,为命制试题,不管什么名家,限于试卷篇幅,对其文章进行删改都是无可厚非的。笔者认为,为命题而删改名家名作应属无奈之举,绝非命题者更高明。“删”,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不要任意改变原文的行文习惯。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行文风格,相同的意思,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编辑在修改作者稿件时一般也只是修改病句,删除赘余,而不会去改变作者的行文风格。命题者对名家作品的语气和行文风格的随意改动,既无必要,又有失尊重。在高考这种大型考试里,试卷选材时随意删改名家名作,会给考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原来名家作品很不简洁。上面列出原文和删改痕迹,请读者自行判断有无必要。
  第二,不要只为了命题而割裂文气,特别是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除了行文的逻辑主干,还有许多文采摇曳的风姿,这些顺应气脉而生的文章,如果随意剪裁,看上去似乎无关宏旨,实际上破坏了文气。命题者以为简洁了,其实,斫伤了原文气脉。有时候我们对作家某些也许是随意为之的甸子反复纠缠,一定要发现其中的“深意”,对此设计了许多鉴赏类的试题;有时候又以“夭梅、病梅为业”,天其稚枝旁条。这些做法都失之偏颇。
  
  三、命题比较分析
  
  我们先看两地试卷的8道试题(详见下页表1)。
  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方式千差万别,但考点是相同的。针对同一文本,要就其内容(主旨、情感等)、形式(语言结构等)设计试题,肯定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地方。考察这一现象,对试题命制很有意义。
  江苏卷设计了3道题:一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这是江苏自2008年课改后推出的“实用类/论述类”选作题的常规形式。湖南卷设计了5道题,前四道题也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见题型,第五道14分的赏析题是湖南卷的创新题型。
  比较—下试题,我们发现,无论怎样设计试题,有些东西很难回避。譬如文章的结构思路,譬如文章的内容主旨:但在具体的设计上却各有高下,值得探究。
  先说结构思路。江苏卷的16题和湖南卷的20题,尽管表述形式差别很大,但考点是一致的,都是考测文章结构思路。因为江苏卷将原文后半段删除了,所以答案中自然少了享受“静趣”对人生的裨益,这一点正好和文章开头“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相呼应。“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是承接上一封信《谈动》,这一封信是《谈静》,江苏卷的切入点也正在这里:既然谈“静”,为什么开头说“感受”呢?它在提示考生梳理文章思路——得人生乐趣途径有二:一“动”,一“静”,文章首先不说“静”,而说“感受”,这是因为强烈深切的“感受”来源于“静”,最后第七段复归结到“静”给人生带来的“趣味”,与第一段第一句联系紧密,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文意完足。
  相形之下,湖南卷选文忠实于原文,试题设计质实、准确,顺带还考测了搜寻文章信息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内容),但题型设计稍嫌刻板,不如江苏卷灵动。不过,湖南卷在分值为14分的21题里做足了文章,要求用300字赏析文章主题思想或说理技巧。从湖南卷的参考答案里可得出江苏卷16题的所有答案。
  再看内容主旨。江苏卷的17题和湖南卷的19题,都是从理解主旨的角度设计的。“静趣”是文章的核心,要读懂文章,必须透彻理解“静趣”的含义。江苏卷直接发问,然后又追加一问,从小林一茶的俳句入手,分析“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的原因,要求考生读懂小林一茶俳句的含义:观察苍蝇情态自在——得出万物平等的情趣——悟得“静趣”。
  湖南卷也从小林一茶的俳句入手,要求指出俳句与中国诗人诗句在境界上的相同点,实际也是要求回答“静趣”的特点。
  相较而言,江苏卷第一问清晰明了,考生回答时易于把握要点。第二问可以看做考测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也可看做考测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设问具体,意在引导考生从细处把握文本要义,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湖南卷要求答出诗句“在境界上”的相同点,入手容易,但着眼点似乎嫌小,未能勾连全文意旨,而且答案的一、二两点也嫌琐细,考生恐不易回答周全。还有,湖南卷的17题,考点是对重要词语的理解,或者说是根据重要词语筛选整合文章信息,这一题的设计类似湖南卷的19题,略嫌琐细,参考答案的第一、二点虽然正确,但意义不大。
  有意思的是江苏卷就直接将“这两个字涵义极广”(朱光潜原文为“涵义”,湖南卷改为“含义”)这句话删除了,湖南卷在“含义”这两个字上设计了4分的试题。两相比较,耐人寻味。
  湖南卷18题,要求补出两个推论句的中间环节,这种题目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里不多见,如果将其放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里,可以帮助考生梳理文意,但也嫌求之过甚,此题设计乏善可陈。
  江苏卷的15题值得一说。四个备选项意在引导考生细心阅读文本,核对原文信息,准确把握原文意旨(详细分析见表1)。作为阅读题的第一小题,这种设计方式,能让学生贴近文本,克服浮皮潦草的阅读习惯,很有必要。
  时隔两年,不同的命题者选择了相同的文本,可见朱光潜此文的魅力。但是,同一文本在命题时无法回避的趋同现象会带来一些争议,从文本剪裁到试题命制也是各有长短。笔者不揣冒昧,写出一点想法,希望引起高考命题者的关注。

《谈静》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两种命题方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