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场的专业学习》是一本关于新教师在教育实践现场进行专业学习的书。
教师专业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的研究热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成为教育理论界尤其是教育实践界的热点话题。这些方面的著述及译著已有很多。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抽象地谈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或学术能力的提高,而对于新任教师初入职阶段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以及他们对工作态度的变化、对职业的看法等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这本译著正是就这些方面进行了独特的研究。
本书作者马丁·贝尔是我在丹麦教育大学做研究时(2008年9月至12月)的合作教授。他长期致力于教育社会学和教师教育的研究工作,对丹麦、北欧乃至整个欧洲的教师教育的研究及实践状况都非常熟悉。我们在一起常常论及中国与丹麦的教师教育的状况。虽然国情不同、我们各自的研究背景也不同,却常常有意外的共鸣。正是在这样的共鸣中,我萌生了翻译此书的想法,想要把丹麦的教师教育研究以及这样的研究所反映的实践问题介绍过来,希望我们中国的教师和研究者看过这本书后也会产生与我一样的共鸣。
我认为,通常大家所说的“国际视野”应该不只限于英美日等少数几个国家,而应当真正是全球视野的。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丹麦的教育,便是一个拓宽我们“国际视野”的途径吧。尤其是,马丁·贝尔教授所做的研究是非常认真、严肃并让读者深有启发的。他持续两年的调查及个案跟踪,让读者能够跟着时间的推移了解新任教师在工作中的心态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这样的研究弥补了此类研究通常可能有的弱点,即只是在某一时间点上描述现状而不是固定人群的连续变化。本书出版之后,他的工作也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追踪,进行了前后长达八年的跟踪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也进行了诚实的分析。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也有兴趣将他的后续研究继续翻译过来。
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本书的翻译是我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翻译工作,其中的辛苦难以言表。以前看本专业译著的时候,常常痛骂译者为什么译出了这么晦涩难懂的文字:“每个字都认得,连在一起的一句话都不知道说什么了,真是还不如看原文来得清楚、轻松。”到了我们自己动手翻译时,才真正惊觉,如果不下一番苦工夫的话,确实是会看不懂的。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始终抱着小心谨慎的态度、认真对待,一句一句地讨论,反复琢磨用什么样的表达才能既真实地反映原文的思想,又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希望这样的辛苦没有白费。
本译著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翻译工作自20a9年年初开始,历经12个月。先分工,每人译几章,由我来通读,再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集体校译,一句一句对照原文集体讨论。之后由我对照原文进行全文通读、对译文进行修改。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可能有错漏之处。译文中的任何错漏,都由我负责。翻译期间,博士生刘弋贝也帮忙做了大量中文文字的校对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还要特别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审人员,如果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这本书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