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9期 ID: 138701

[ 王春玲 文选 ]   

文言文字词句教学例说

◇ 王春玲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个问题上,教师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用法。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少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单纯地去“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并没有深入领会这样教学的目的。如此一来,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上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往往很不理想。究其本质,乃是作为学习的主导者没有理解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没有深入把握文言学习的某些内在规律,没有考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生也就不会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不会把知识串起来,只孤立地死记词义、用法、句式,所学知识自然一盘散沙。本文根据笔者在古代汉语教学方面的经验,对文言文字词句教学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源流,沟通古今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的“源”和“流”的关系不言自明。就一般情况而言,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文教学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捌生,引导学生根据古今汉语演变规律来获取新知识,理清了语言现象的“源”和“流”,知识自然掌握得比较牢固。
  例如“古今异义”是汉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梳理古今异义的“源”与“流”,理清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就解决了学生对文言实词了解不全面的难题,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如文言实词“涕”,不能简单孤立地告诉学生“涕”在古代汉语里是指“眼泪”,教师要联系今词“泪”来学习文言实词“涕”。“涕”最早表示“眼泪”义,为何后来转指“鼻涕”?这是词义竞争的结果。新词产生,并占据了另一词的“地盘”,那么势必另一词的词义将发生变化。“涕”最早指“眼泪”,表“鼻涕”义是“演(泗)”,“泪”产生后,“涕”由“眼泪”义转而指“鼻涕”,表“鼻涕”义的“演(泗)”则在语言中逐渐消失。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了文言词义的源流关系,学生在辨析词义时就不会以今律古。这既提高了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又能使文言知识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
  
  二、纵横比较,归纳整理
  
  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或句式,如果不善于比较归纳形成系统,学习效果会受影响。理想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学习内容建成一个网状结构,使每一个知识都在一个恒定的知识网络之中。
  例如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学习中不可跨越的一个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多义词的常见用法,找到各个义项之间的演变发展脉络,将会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如“谢”,在上古汉语里,本义是“道歉”,可引申指“推辞、拒绝”“告诉”“感谢”等。例如:①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谢:谢罪、道歉。)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谢:感谢,谢恩。)③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谢:推辞,拒绝。)④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谢:辞别,告别。)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谢:告诉,告诫。)“谢”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三种用法,讲课时要集中进行比较归纳。
  再如文言虚词。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不仅数量多而且用法多,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使用频率却比实词高得多,如“之”“而”“以”“于”“焉”等。较多地掌握虚词的常见用法,对该虚词用法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文言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文中就有“以”的几种常见用法。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凭借或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拿”或“用”等。)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以”表示凭着某种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凭”或“靠”。)
  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以”表示所处置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介词“把”。)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以”表示原因,译为“因为”或“由于”。)
  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除此以外,还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进行横向的比较。如“以”用作连词,具有与“而”相同的语法意义。教学中要紧扣课文例句,引导学生纵横比较,归纳整理,把一个个常见虚词的相关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网状结构。
  
  三、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成语经过了语言发展历史的锤炼,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无论在词汇学方面还是在语法学方面,成语都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特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熟知的成语,有可能使文言教学化难为易。
  如成语“乳臭未干”“无声无臭”中“臭”的读音及意义与现代汉语都明显不同。“臭”的本义是表示各种气味,读xiu。而今天,“臭”的含义大致只剩下“气味难闻”这一项了。汉语中不少成语都保留了某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如“三战三北”“追亡逐北”的“北”指“失败”,“固若金汤”“赴汤蹈火”的“汤”指“热水”,“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的“穷”表示“尽”,“贪得无厌”的“厌”指“满足”。借助成语来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是一种高效优化的教学策略。
  又如“狼吞虎咽、冰清玉洁、耳闻目睹、土崩瓦解、鬼哭狼嚎、星罗棋布”,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成语的结构特点,分析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现象时就不会感到困难。教师还得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例句总结名词作状语的规律,从句法结构方面跟名词作主语进行比较。学生只要掌握了内在规律,即便不是课文例句,也能阅读和理解。
  再如“宾语前置”,在成语和文言文中都比较多见:“时不我待”“人莫予毒”“夜以继日”“一以贯之”“唯利是图”“何罪之有”等。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其内在规律,学生就容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以上通过举例方式着重谈了文言字词句的优化教学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舍弃旧观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熟悉中学语文的全部课文,平时多注意搜集和整理例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提高教学质量。

文言文字词句教学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