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32

[ 佚名 文选 ]   

读书会之《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 佚名

  一说到科学,你的头脑中可能立刻会出现一些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你可能会认为科学是科学家的事,与我们距离远着呢。可是,看了这本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你会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看看这些有趣的题目:《手机的新功能——爆玉米花》《为什么吸鼻涕时没什么大感觉,但是吸水会有很大感觉,甚至会呛到?》《放到口袋里的耳机线为什么总缠在一起?》……你一定已经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了吧!
  
  作品掠影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群“松鼠”。他们的组织叫“科学松鼠会”,由90多位年轻人组成,分别是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科学记者,学问大着呢!那么,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写这些“小文章”呢?他们说:自己要像松鼠那样,“打开科学坚果,品尝科学之美”。他们的理想是——“让科学流行起来”。
  
  主题标签
  
  本书是“科学松鼠会”的第一本“科学写作集”,全书分为“人世间”“动物志”“花世界”“天与地”“皮囊事”“医疗镜”“心灵记”“Ask Dr.You”八个板块,54篇文章。内容涉及科技、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医学、人体、心理及生活趣事等。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诙谐的笔触,或讲述故事,或援引典故,或演绎推理。将一个个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饶有兴味。《手机的新功能——爆玉米花》,告诉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便利的同时要保证自身健康;《钱花在哪里才幸福》,探讨了一个永恒话题÷什么是幸福;
  《男孩还是女孩》则从科学的角度理性分析了胎儿的性别概率,让有严重性别歧视的准父母们冷静下来思考这一问题;《懂数学的蝉》告诉我们不只有人类才懂数学……相信你在享受知识的饕餮盛宴芝时,对人生也会有一番独特的感悟。
  
  推荐理由
  
  深奥的学问,通俗的解释。你可不要被作者轻松的叙述迷惑,以为书中介绍的知识都是小儿科,其实里面的学问大着呢!看看这个:“血红蛋白(hemoglobin)是血液中的运氧小抓车。一车能抓4颗氧,就顺着血流将不易溶于水的O2分子抓到身体各处去干活。但是CO却比O3容易抓240倍,跳上车就挤了O2的位置。更过分的是,CO到站还赖着血红蛋白不走,并纠集同车O2一起不走,于是没人下车干活,松鼠们体内各组织缺氧。肌红蛋白(Myoglobin)被CO纠缠的原理与血红蛋白大致相同,后果是心输出量减少并造成脑缺血,松鼠们的大脑缺氧加剧了。它们开始头痛、恶心、气短、心跳加速(《密室里的谋杀》)。”于是,“松鼠”们中毒了。这里涉及到医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用课本上的语言解释,你能懂吗?
  新鲜的知识,独特的视角。这本书上的知识和别的科普读本可不一样。如果想知道地球有多大、海洋有多深,那么你就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但如果你要了解手机和爆米花有啥联系,RFID为何物,你就要求教于“松鼠”们了!这些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诙谐的语言。深刻的哲理。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语言都颇有特色,读来趣味十足,且充满哲理。例如:“屁股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生存哲学,在不断地被压迫中寻找坚强和柔韧的折中点,在逐渐的脱敏中获得尊严和幽默(《屁股的生存哲学》)。”还有如:“要知道,活得合情合理是生命的一个重要原则,哪怕生活本身很荒谬(《关于记忆的记忆》)。”诙谐的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精彩回眸
  
  美好的知识
  姬十三
  作为一名科学作家,我需要密切关注一些专门领域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是枯燥而无趣的,构成了这门工作的最大挑战——显然我并不打算把生活也弄得枯燥无趣。但是既然知识结构会影响我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我的梦境,那么总有一天将发生可怕的事情:
  做白日梦的时候我想到一个小时前在电梯里遇见的美女,我想象自己动情凝望她的眼睛,当她正要开口说话的时候,思绪不小心溜进她的眼睛,我接着想到那里有晶状体,有视杆和视椎细胞,以及视觉信息是如何通过感受器传递到神经节细胞,关于这点,最近有新的研究发现……
  停。
  我得承认,这非常令人沮丧。当我从这种白日梦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的多巴胺系统将变得低迷,这会影响我一天的情绪,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甚至令青春期滞后!不对,这一点不用担心——青春期早已遥远得要用天文望远镜来看。
  幸好,我有位做销售的室友,他安慰我说,要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去看待未来,世界有可能变得越来越糟,但你总是能找到美好的一面。
  上个星期,他去一家公司面试,被问到一个老掉牙的问题:如何将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
  他很诚恳地回答:“我会耐心等待全球变暖。”
  有这样一位耐心而乐观的室友,我会努力等待生活展现它美好的一面。因为,当我想到视网膜的时候,我还有可能继续想到,人类只有三种视椎细胞,而许多鸟类有四种,它们能看到比我们更缤纷的世界,那么鸟类的飞行原理是……
  不,色彩和飞行都是美好的事情,作为一个白日梦的结尾,并不算糟糕。
  而且科学界会提供很多有用的知识,以及很多虽然无用却很有趣可爱的事实。这个星期我读到关于野生动物如何在城市里生存的知识。现在,大量的动物涌入城市,成为我们的邻居。例如,巴黎有1038种昆虫、166种鸟类和32种哺乳动物。它们兴高采烈地适应了城市生活。悉尼的白鹳会偷吃公园里游客的野餐食物,然后拍拍翅膀走了,再比如刺猬在乡下的时候只吃昆虫,而到了城市里它们就开始吃狗食。这些都是很可爱的知识,而且富于扩展性,我想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家的蟑螂不吃我精心准备的蟑螂药。
  室友说,我会遇到一个喜欢谈论色彩和飞行、刺猬和蟑螂的美女。
  阅读地图:这是一位科普工作者的困惑。
  长期严肃、严谨的科学研究工作,将他的眼睛锻造成一把标准的卡尺,他将世间的一切事物进行丈量,看是否符合他心目中“美”的标准;将他的思维锤炼成一个框框,他将世间的一切事物进行定格,看是否方正、规范。于是便忽略了花朵的鲜艳、乌儿飞行的姿态、女性姣好的容貌高雅的谈吐……于是他的眼中便没有了美,心中也没有了对美的渴求……于是生活便索然无味,人生便黯淡无光。
  其实原本不该是这样。
  “科学界会提供很多有用的知识,以及很多虽然无用却很有趣可爱的事实。”就从欣赏这些“虽然无用却很有趣可爱的事实”开始吧!渐渐我们会发现,孤独的我们会有许多有趣的邻居:偷吃旅客野餐的白鹳,跑到城里来的刺猬,不轻易上当的蟑螂……只要我们能拿出向爱斯基摩人推销冰箱的耐心,对科学的执著,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同情,总会有一天,有这么一帮人面对着圆规画出的“O”会产生“千里共婵娟”的美好联想。“我会遇到一个喜欢谈论色彩和飞行、刺猬和蟑螂的美女”,让天下热爱科学的人“终成眷属”,毕竟“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名家评说
  
  一群青年人,不仅自己为科学所兴奋,而且希望和大众分享他们从科学发现中获得的快乐。我希望他们的文章能有助于中国摆脱过去一百年来过分功利化看 待科学的倾向,让科学成为一种文化。
  ——饶毅(北京大学教授)
  知识的美味,时代的气息,青春的活力,才华的光芒——这是可爱的“松鼠”们奉献的第一掬“果仁”。在科普队伍青黄不接的时候,“松鼠会”的异军突起格外值得珍惜。作为一名老卒,我与其说是应该给他们支持,毋宁说应该向他们学习,他们是中国科普的希望和明天。
  ——赵致真(中国科技新闻协会副理事长,科普作家)
  为了跟愚昧和迷信争夺市场,科普作品在应有的理性和严谨之外,最好还能做到生动有趣,“科学松鼠会”显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科普文章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有趣,有时候甚至很酷。
  ——罗永浩(牛博网创始人)
  
  心灵之声
  
  让我着迷的书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七年级(8)班王松
  站在书架边,一个奇怪的书名跳进了我的眼睛:《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打开书,《手机的新功能——爆玉米花》《四维盒子的展开图》《核爆炸与葡萄酒的年份鉴定》……一个个有趣的题目让人浮想联翩。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篇。开头就讲了作者对于手机爆玉米花的视频觉得很意外,要做个实验证明一下。嘿,这挺有意思。结果“在一阵噼里啪啦的手机铃声中,五颗玉米粒忍受着14只眼睛发射的灼灼目光。然而玉米粒惊人地挺住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被作者幽默的语言逗乐了,但也有些纳闷。这书到底是写什么的呢?
  接着,书中讲了手机辐射及其对人的影响,罗列了一条条手机辐射可能对人产生的坏处,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接电话前总是等五秒,用免提接听,说是这样能减少辐射。而且她老说接电话时间长也会耳朵疼。看来这手机辐射还真是一个要慎重对待的问题。那到底有没有办法解决呢?要是手机都成了小型“微波炉”,那以后,就要把手机深埋三尺了。我饶有兴趣地继续往下读。
  接下来,作者说出的手机辐射标准,让我舒了一口气。但由于“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敢保证不超过这个标准就是安全的,超过又怎样”。我又为全家人的脑袋担心起来。手机辐射会影响大脑吗?这肯定有待深究。微波炉和无线路由器则被作者正名,它们的辐射并不大。
  最后作者列出几种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保守建议,用以对抗手机的辐射。我认为“手机开机的时刻做扔手榴弹状”和免提接手机倒能保障安全又不费事。
  读了这一篇文章,我知道世界之大,万物之奇,而我几乎是一无所知,看来还须处处留心啊。刹那间,我突然感到,这本书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我一定会为它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