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25

  

与雨果为邻

◇ 余 斌

  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愿意与波德莱尔、普鲁斯特,或者和雨果同时代的司汤达、梅里美做邻居,这些都是我三十岁以后更心仪的作家。雨果?太阳光了吧?二十岁时读《九三年》,如醉如痴,上面这几位哪一个都不曾带来那样的激动。但那一小半是由于书,一大半恐怕倒是那个年纪,时刻准备着激动。
  我知道说什么选择之类有点矫情,事实上发现与雨果做了邻居,有的是莫名的兴奋。我还从来不曾与一位大作家走得那么近,虽说斯人已逝,唯留故居,然而这已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并非近邻,我住在雨果家隔壁的隔壁的隔壁,是一个朋友租的单室公寓,法国人称作Studio,位于一栋19世纪初老建筑的五楼。这房子距巴士底广场不远,与孚日广场一圈的建筑则可以说是毗连着的,几十步就进入,向右一拐,便是雨果故居。
  欧洲中世纪的广场,与我们的概念大不一样。往往是楼房四面围起,封闭在当中的一块,就叫做广场,有的其实一点也不“广”,不要说天安门、红场的开阔,就是与现在大城市常见的市民广场比起来,也显狭小。不妨将它想象成放大了的天井,连房子考虑进去,则是一大规模的四合院。孚日广场要算大的,格局还是一样,四面都是三层的红砖楼房,39幢,一模一样,整齐排列的高窗,立面有白色的四方砖饰,对称谨严的布局,数学的精确与音乐的韵律感融合为一。这里最早是法王亨利二世的豪宅,称为皇家广场,到雨果在此居住时,皇家当然早到凡尔赛去了,雨果所居,也只是西南角一栋房(孚日广场6号)的三楼,大概280平米以上,但地处城市中心,又加房舍华美,怎么说也还是高档小区。我不知道雨果以什么为生,以住宅判断,他的境况虽无法和罗丹相比,较之司汤达、巴尔扎克等辈,却是好得不是事儿了。
  雨果在这儿住了16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都是在此完成的。后书对那个庞大的建筑有极繁复绚烂的渲染,所以我总想象雨果写那书时会经常从我的窗下走过,散步到巴黎圣母院去揣摩他泼墨挥洒的对象,这是最近的路,而到圣母院,步行只需十几分钟。每每从他窗下走过,则会遥想他写作间隙端杯咖啡站在窗前朝下张望时,他会看见些什么。江山已改,广场上却应是风景不殊吧?若真如此,则进入他视线的就少不了将广场四面围合的高大绿树、齐整的草坪,对称分布的四个花坛、喷泉,还有中央的路易十三雕像。只是彼时必还有一种属于富人区的安谧,不似今日辟为公园后的闲散热闹。
  但是他家里面到底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并非不能人内,巴黎很多名人故居都只有一块铭牌,房子有居民住着。雨果是法兰西民族诗人。遗体入先贤祠的,待遇自然不同。故居早辟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了,而且原非他居所的一楼二楼也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据说孚日广场保持旧观,也与市政当局要维持诗人当时所处环境原貌的决心有关。我之未能登堂入室,全因巴黎要去的地方太多,“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冲动太强,与雨果为邻半个多月,从他门前经过少说也有五六次,居然都是过其门而不入。待到行将回国的前一天,终于下决心抽时间去了,却恰逢星期一,这一天巴黎大多数博物馆闭门谢客。所以我只能安于做雨果不远不近的邻居,偶尔点头打个招呼,无缘人室接谈。也好。
  
  悦读地图
  
  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现代人怎会“与雨果为邻”呢?读罢方知,作者到巴黎旅游,住在一个朋友租的单室公寓里,位于雨果故居“隔壁的隔壁的隔壁”。文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见到的雨果故居周围的情景,融入了自己对雨果作品的深刻理解。虽未能入故居拜访,但就做个不远不近的邻居,也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