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出好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毕淑敏的这篇文章便是“我手写我心”的典范。她在文章中细致描述了自己在打孩子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这些朴素的话语遭出了母亲打孩子时内心的沉重和辛酸,写出了每一位母亲的心声: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文章以与孩子谈话的口吻来写,字字句句都发自肺腑,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母亲在爱的天平上面对真爱和溺爱时所做的痛苦抉择。
相比毕淑敏这样一位阅历丰富的作家,涉世未深的我们要在习作中自然而然地写身边事、心中感就显得更为难得。在《家有小弟》中,张逸慧小作者用笔细腻,表达出自己对小弟的喜爱。这两篇文章有诸多不同:一是母亲对孩子“爱之深,责之切”的爱,一是姐姐对年幼的小弟满心欢喜的爱;一为抒情散文,以直抒胸臆为主,一则重在写人,注重的是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弟的爱。小作者写第一次见到小弟的时候运用了比喻手法,“像极了邻居家的小猫”,虽然着墨不多,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乖巧可爱。“他胆小到不愿一个人待在黑暗的房间里,却又胆大到不怕拇指大小的蜘蛛。他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他时而乖巧,时而霸道;时而小气,时而慷慨;不开心的时候会咬人,开心的时候则蹦蹦跳跳”,这些对比生动描述了一个稚童性情多变的特点,表现出小弟的讨人喜爱之处。同时,小作者也注重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想要抱一抱他,却又怕弄伤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我不禁觉得好笑:小小的人儿,居然已经学会找借口了”……小作者对小弟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情,这在描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初学写作的人常常会被一些妙语连珠的文章吸引,把辞藻华丽当做写作的追求,于是千人笔下是一样的景,一样的情,却没有个人与众不同的体验。写文章如同烹调美食,要讲究技巧,要注意调味,但最根本的是烹任的原料,就写文章而言,这原料便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悟。若体验不真,感悟不深,文章便成了无源之水,只能呈现出一时的繁荣,却不能够长久。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拥有与他人不同的感悟和体验,而我们却常常忽视自己的生活,也忽视了亲人之间的爱。毕淑敏书写了自己对孩子的爱,张逸慧小作者也从生活中找到题材,用细致的描写表现真情实感,这是值得提倡的。其实,我们的生活每天精彩,与其去空想一番奇特经历,不如学会用心观察生活,这样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