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梦溪笔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
这是江苏镇江一条普通小街上的一座古老的墙门。黑色大门上方有三个遒劲方正的字:梦溪园。这里就是900多年前杭州人沈括晚年住过的地方,也是《梦溪笔谈》的诞生地。
多少年来,国人一直把《梦溪笔谈》奉为中国古代科学著作的经典,西方人对沈括的评价也极高,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就称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由此不难看出《梦溪笔谈》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以虫治虫》一文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了子方虫的故事。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必然,虽然在当时还不能作出科学解释,但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于是开始了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之于农事生产作用的研究。“以虫治虫”便是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沈括的《以虫治虫》则又是当时人类行为的记录与传播。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妙用“布板”“实钉”来加强实木建筑结构整体性,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结构理论和技术运用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里,中国国家馆独特的造型和显眼的中国红格外醒目,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馆的巨型红色屋顶是由木头建成,没有使用一颗钉子。这种结构在中国建筑体系里称为“斗拱”,这也正是千年来我国建筑理论和技术的延续和创新。
的确,科学与艺术不同,但科学与艺术又是相通的。正如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在《梦溪笔谈》中,科学与艺术已不是简单的相会,而是更广泛、更深刻、更完美的融合。
《梦溪笔谈》两则,以文字简洁、生动传神而著称。《以虫冶虫》仅用70个字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如神兵天降,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丰收的情况。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时,用“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来描摹其外貌特征及身体构件的功能,用“千万蔽地”极言数量之众,“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是描述搏击现场,“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彻底,“岁以大穰”则完全道出了“以虫治虫”的巨大成功。文章惜墨如金,言简意丰。
《梵天寺木塔》以130字的篇幅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可谓毫无赘余拖沓。文章首先以一个“患”字突出“塔动”这一主要问题,用“无可奈何”道出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的现实,再以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来说明喻皓技艺之高。至于文中“密使”“贻以金钗”一说,内涵则更为丰富,非用心研习不能得其解。
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的又一特点。《以虫治虫》在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的外貌特征及剿虫情况等方面记述较为详细,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有效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细,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必须交代清楚。至于匠师按喻皓的指点实施工程则并非重点,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实在妙不可言。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化的科学充满灵感和活力,科学化的艺术拥有说服力和震撼力。《梦溪笔谈》将科学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恐怕也正是其光耀千古的原因吧!
课文背后的故事:
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也是一位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稀世通才”。他的成就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诸多方面,让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