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19

[ 王春艳 文选 ]   

妙以“纯净”写“厚重”

◇ 王春艳

  九年级《诗人谈诗》:体味诗歌“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让诗歌和心灵都成为透明体。”(鲁藜)
  诗人鲁藜,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但是有一个总体的特色,这就是以简单写出丰富,以透明写出多彩,以纯净写出厚重。
  鲁藜是“七月派”中描写自然景物的高手,他的诗作有着简洁、无瑕的自然美。“天空永远地飘走”的“星”、“颜色比夜浓”的“山”、“从早到夜奔波”的“延河”、“生长在荆棘里”的“野花”……(《延河散记》)这些平凡的景物经他的诗笔点染,便呈现出特有的纯净和美好,即使是充满血腥的残酷战争,也变得诗意盎然。作为他作品的典型代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无论是悄悄流进门槛的“月光”、带来黎明音响的“风”,还是“河岸”“山影”“流星”这些平常的物象,都能在作者的妙笔点化下组合成宁静、和谐的意境。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表达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这超凡脱俗的风格,使诗歌既厚重又极具穿透力。正如曾卓所说:“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月亮在中国诗歌的传统中,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它大多传达乡愁、别离、寂寞、冷清、孤独、悲凉等偏冷色调的情愫。在这首诗里,月光除了点出这是深夜,渲染一种寂寞的情绪外,更有特别的意蕴。深夜里,诗人失眠了,他是孤独的,周围万籁俱寂,也许偶尔会传来一声遥远的犬吠,但过后又是无边的寂静。这时诗人的视线忽然一转,看到门缝里“流”进来的月光。“我以为是阳光”,凄清寂寞久了,太需要阳光的温暖,感受阳光带来的舒展的心情。
  开了门,倘若依旧是深夜,也许会令常人心生沮丧,但作者只有片刻的沉思和悲伤。他感受到带着寒意的“北风”吹来了令人渴望的气息,就像雪莱在《西风颂》中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黑暗之后,必然就是光明;冬天过后,必然就是春天。当所有的人都在为冬天和黑暗而感到忧伤的时候,诗人听到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便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大地依旧黑暗,“河岸被山影压着”,但诗人却听到了“黎明的音响”,发现了“有星流过旷野去”时虽然微弱却充满希望的星光。星是希望,带给诗人勇气和信心。面对黑暗而寂寞的大地,面对着月亮和星,在这清冷的夜里,诗人并不迷茫,他一直在思考,并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待。
  《一个深夜的记忆》以纯净的语言,让诗歌轻松走入读者内心;以纯净的诗意,表现出诗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充满青春热血的诗人在叙写月、风、星等景物时吟咏出对生命的思索,以“纯净”的笔墨启示人们斗争的理想。诗歌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思想上含蓄灵动,感情上追求真诚。什么是好诗?这首诗便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课文背后的故事:
  鲁藜(1914~1999)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家庭贫苦,生平多忧患,自称“忧惠的宠儿”。幼年随随父母侨居越南,1932年回国,在厦门发表处女作《母亲》。他的名作《泥土》影响过几代人,革命烈士张志新和公仆楷模孔繁森都将它奉为座右铭。鲁藜是“七月派”的代表,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林默涵称他是“我国当代卓有成就的著名作家”,艾青赞他“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经漫长岁月冶炼,你属于纯金”。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之歌》《鹅毛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