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16

[ 金立牛 文选 ]   

物美景美辞更美

◇ 金立牛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了阿里山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
  
  当代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先生的《阿里山纪行》是一篇难得的美文。虽不足两千字,但为我们展示了极为丰满、如诗如画的阿里山风光,读后颇有字字珠玑之感。文章除精美的景物构图、灵动的动静交融外,语言运用之巧妙更是令人惊叹。作者调动汉语特有的内涵和语势,赋予行文以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化的效果,使文章典雅、凝练、畅达。
  
  一、音乐美表现在音节美
  
  汉语中,有些词是单音节,有些词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在选择词语时充分考虑音节,能使行文具有美妙的乐感,构成和谐的音韵。文中作者在合乎语义表达要求的原则下,巧妙运用双音节词语,使音节匀称,大大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如“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天参地,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使用的大都是双音节词,不但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富有节奏感。文中偶尔交替使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错落有致,更具美感。
  
  二、音乐美表现在节奏美
  
  作者一定深得“节奏是艺术的生命”这句话的精髓,长句与短句的配合、语势的疾徐、字音的抑扬等无不体现着作者运用语言的智慧。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整句、散句交错使用,变化多端,对偶、比喻、排比次第出现,字音抑扬顿挫,具有流畅鲜明的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循声得情”,我们自然能够在曼妙的节奏中,感受到阿里山的景物之美,获得对作者笔下那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美妙的文字让我们明白:用心去聆听文章的节奏美,必然能够真正感受到那难以忘怀的音乐美。
  
  三、音乐美表现在修辞美
  
  恰当运用修辞不但能使文章鲜活灵动,让读者产生心灵共鸣,而且也能增强语言表达的音乐美。宋代陈骥在《文则》中说的“文中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就是这个意思。譬如“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一句,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表达的语势、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的韵律感更强。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语言的音乐美往往是和情韵美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作家融情于景、托物寄情,读者自然能在优美柔婉的文字里听声类形,将声感转化为形象,激发强烈的审美情思。这应该就是作家的初衷吧!
  
  课文背后的故事: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凉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阿里山成为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