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26

[ 袁爱国 文选 ]   

稻花香

◇ 袁爱国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一带。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甸》。
  
  提到辛弃疾,我们总是将他的形象与“豪放”联想在一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绘的是将军叱咤疆场、一往无前的气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叙述的是英雄归退后魂牵沙场、渴望杀敌的真切愿望;“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表现的是豪杰壮志难酬、早生华发的落寞和慨叹……
  辛弃疾作为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其诗词的风格以沉雄激越著称,但国事兴衰与人生沉浮让词人饱尝酸甜苦辣,承受了沉重的道义责任和苦难艰辛。从浴血奋战的疆场退居到僻远秀丽的乡村,让辛弃疾在慷慨纵横之外,多了一份淡泊宁静,多了一点闲适从容。
  当词人放下刀剑解下盔甲回到江西带湖家里,很快完成了自己角色的转换,过起了闲散的退隐生活。他在罢官闲居之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以“稼轩”为名,自号“稼轩居士”。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有机会接近农村,于是一幅幅清秀隽永的山水图画,一件件情趣盎然的农家小事,乃至田畔老农、村头儿童、溪边荠菜,皆入词为景,也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八百多年前中国乡村的黑白影像。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作品。对于一个内心丰富、热爱生活的人,即使生命旅程坎坷,也改变不了他对这个月朗风清的世界的拳拳深情,于是一个夏日夜晚月下漫步的画面便在我们的眼前浮现。
  词人借“明月”“清风”“稻花”,“蛙声”,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之静谧,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短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幅温馨、恬淡的景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下阕由写景到叙事,颇有戏剧色彩,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之景、心头之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两三点”说明雨点稀疏,一走而过而已,可见是随风而来的阵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来这里曾经有一个茅舍小店,此时却寻它不见。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路转溪桥忽见”,拐过一道弯,走上小溪桥头,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出现在词人面前。词人欣喜若狂的神态如在眼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词人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和风吹拂,月朗星稀,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词作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方面抒写了夏夜村野风光的优美。全词笔调灵活生动,亲切轻快,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上阕前两句设置了舞台背景: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寥寥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接着人物出场,一对满头白发的老翁阿婆,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悠闲自得,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幸福生活,被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下阕采用白描手法,三个儿子分别出场。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词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最喜小儿无赖”一句,“卧”字用得极妙,小儿天真、顽皮的模样跃然纸上。
  元好问评陶渊明诗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无疑也适用于“辛词”。一首短短的小词,它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听其自然。虽看来淡泊,但足见功夫。
  这是词人雄浑豪迈的气质和情真意切的心灵两相结合的结果。他的一腔伤时忧国之情,在不少场合表现为瀑布式的奔泻,但有时他又运用旁敲侧击或烘云托月的方法,特别是选取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比兴并用,赋予景物以情感色彩和精神寄托,雄浑中见轻快,洒脱而不失凝重,平易而不失精妙。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登江西郁孤台俯瞰清江水,发出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八百多年后的一个秋日的上午,我重读这些词作,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宁静时光,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西江月》赏析
  
  这首词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词人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应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鸟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重复,造成文字堆砌呆板。“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诗中这两句给人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的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以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整首词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词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而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朱光潜)
  
  《清平乐·村居》赏析
  
  这首词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老少五口农民之家的鲜明形象。上片主要写这家老夫妻俩,喝了点酒后,带着酒意,互相亲切地叙谈家常的情景。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是说这家人家住在低矮的茅草房屋里,房屋外有一条小溪,
  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这对老夫妻在一起,操着南方口音,边喝酒,边箍着家常。在他们略带醉音的时候,谈得更加兴致勃勃,也显得更加亲爱了,
  下片写两位老人的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年龄大些,看来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他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年龄不大,只能做些辅助性的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养鸡的笼子。小儿子很顽皮,也最天真可爱,只知道成天玩耍,他仰卧在溪边剥着莲蓬吃的模样儿,非常惹人喜爱。“无赖”,指小孩子调皮,不干正事,是亲昵的口吻。这首小词,犹如一幅真实而美丽的农家图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对古人也是适用的。
  
  (陆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