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920

[ 佚名 文选 ]   

2009年全国中考佳作展评(七)

◇ 佚名

  【真题回放】
  2009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作文题
  请以“传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思路点拨】
  要写好这篇命题作文,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细心审题,理解 “传递”。“传递”的意思是一方到另一方,其引申义是广泛的,可以是传播、传承、传送、传达等。可以写实实在在的物与物之间的传递,如火炬的传递、信息的传递、话语的传递等;可以写虚化的精神上的传递,如爱心的传递、坚韧精神的传递等;还可以写人精神世界的传递,写人世间美好情操、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传承,写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写师长的教育,家风、校风、班风的传承,这样的立意会更深刻,更容易写出精彩的篇章。
  其二,精心选材,紧扣“传递”。写好这道题,首先应从自然、社会、家庭几个方面来打开选材思路。放眼自然,落花对树枝的喃喃细语,传递“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使命和责任;燕子南飞,生生不息,代代延续,传递着对生命永不停息的追求。放眼社会,公交车上一个个让座的身影,传递着爱的温暖;校园里一声声响亮的问候,传递着同学们昂扬的精神风貌、校园的蓬勃朝气。放眼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则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着美好品德。同时,我们可以穿越时光隧道,把目光聚焦到历史,或是将历史和现实结合,从发展的过程来看一种精神的传递。选择材料时一定要注意落笔在传递的过程上,揭示出传递的意义。
  其三,定好文体,表现“传递”。“文体不限”,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写作的特长选择适合的文体。如果写成记叙文,就要追求情节的生动曲折,人物形象的丰满动人;如果写成议论文,就要求论点鲜明准确,论证严谨富有逻辑,论据材料典型丰厚;如果写成散文,就要抓住一“神”挈领全文,句式灵活多样,思考深刻睿智,让文化气息充盈自己的文章。
  其四,运用技法,凸显“传递”。一可运用化虚为实法。你所选择的“传递”,如技艺、经验,或思想、感情,如何去传递呢?这需要找到载体,找到具体落脚点,化虚为实。首先可以采取在其前后加限定语的方法来具体化,如用“良知的传递”来写一场良知的接力,用“传递文明的火炬”来写奥运精神的发扬;也可以抓住与“传递”相关联的一点进行扩展,如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来写人间温情的传递,拓展“传递”的内涵。只要把“传递”落到实处,传递的深刻内涵自然清晰可见。二可运用细节描写法,不管是哪一类文体,都要避免空洞的叙说、无病呻吟的抒情和无关痛痒的议论,要在具体的细节中丰富“传递”的内容,沉淀“传递”的思想。
  
  传递
  常州一考生
  
  你是一杯甘醇的美酒,李白醉生梦死在你的怀中;你是一幅缤纷绚丽的画卷,是苏轼挥洒自如的一片天地;你是一缕暖暖的阳光,冲破黑暗,照入我的心房。是你——语文,高举着智慧的火把,传递着知识,给予人间光明的春天。
  天边云卷云舒,庭前花谢花开,窗外月圆月缺。哦,原来是你,向我传递着美好的一切。看吧,“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听吧,“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李白,“会当凌绝顶”的杜甫,“但愿人长久”的苏轼,“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原来是你,孕育着一个个人才,向人间传递着知识和希望。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春天,“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天,“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秋天,还有“纷纷暮雪下辕门”的冬天……你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默默地为一代又一代学子奉献着你自己。
  儿时,爷爷常拉我坐在宁静的院中,教我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懵懵懂懂地不甚理解,可我却已在心中感慨你那优美的韵律,竟那样动人心弦。
  长大后才开始真正地了解,原来你的世界是如此博大壮阔,原来你是如此富于变化。我为你深深沉迷,从此不可自拔地爱上了你的多姿、优雅,你的一切。
  正是你,为我打开了知识的窗户;正是你,为我插上了求知的翅膀;正是你,为我传递了智慧的光芒……
  感谢你,知识的传递者——语文。愿你永远充满青春活力,向一代又一代学子传递智慧之光。
  
  【点评】
  文章替“传递”找到了载体——“语文”。语文传递给小作者一种思想与精神,让他学会用诗意的语言去描绘自然,用善感的心去体味文人墨客的情感,从而深刻揭示了语文传递“知识”和“智慧”这一主旨。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与“语文”的距离拉近了,读来倍感亲切。
  
  传递
  常州一考生
  
  旅途漫漫归期远,一封浸湿了泪水的家书传递来平安与祝福。
  梦中花落数十载,一曲深情吟唱的《回家》传递来无限愁情与期盼。
  海峡对岸,余光中的乡愁传递而来。这夜月明,余光中独斟一杯浊酒,惆怅了数十年的思绪,都寄予了明月。他畅饮一瓢雄浑的长江水,摘下一片血红的海棠贴在胸口,看远山被皑皑的白雪覆盖,撷一枝蜡梅,将心中的赤热传递给故乡……梦还是醒了!他只能老泪纵横地在高山上远眺,用痛哭将这份悲愁传递,从那一岸,到这一岸……
  海峡对岸,洛夫的悲痛与绝望传递而来。踏上归途,马背上,洛夫的琴弦轻响,他抑制着内心的喜悦与激动。然而就在不远处,他突然勒马,原本灿烂的笑容凝结成苦笑。他茫然伸手,想抚一抚故乡的泥土,谁知,却抓回一手冷露。我踏着这岸的春草花苞,看洛夫身后的背景,一点一点,变成严冬。忽然传来一声脆响,一颗赤子之心在“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前被冻裂。他蹲下身去,竖起衣领,独自过着他的寒冬。不远处,满山的杜鹃凋零,剩下唯一的一朵,在哭泣。不知是什么无形的墙壁竖在一湾浅峡里,只有这份悲愁,从那一岸,传递到这一岸……
  海峡对岸,百万同胞的期盼传递而来,一湾浅浅的海峡曾经深得无法逾越,游子们用满心的希望把这深渊填满,一座回家的桥梁即将建成,一道传递爱与真的彩虹桥在暴风骤雨之后的天空隐约显现。游子欣喜,他说故乡一点也不远,就在这海峡对岸,我,可以指给你看!从那一岸,到这一岸……
  我在天涯海角久久驻足,凝望着海峡的对岸,细听海风传递来一曲令人心疼的《回家》。猛然间,泪如雨下,我放声呼喊:“你快回来!”然后,静静地祈祷,不知这温柔的海潮能不能把我的心情传递,从这一岸,到那一岸?
  
  【点评】
  这是一篇意韵丰厚、充满感情的考场佳作。文章紧扣“传递”,精心选材。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洛夫是享誉国际文坛的“诗魔”,作者选择了两位诗人的乡愁诗作为载体,表现了渴盼祖国统一的主旨。第三至五段都以“海峡对岸……”开头,描摹了三个动人的场面:余光中站在山顶远眺大陆故乡,洛夫骑马难回故乡,爱与真的彩虹桥横跨海峡两岸。这些富有诗意的画面不仅有助于凸显文章主旨,而且使文章结构整饬和谐。而段末用基本相同的句式“从这一岸,到那一岸”来突出“传递”,加上省略号、问号的配合运用,使文章更显意蕴深长。
  
  (推荐及点评:冯汝汉 陈平)

2009年全国中考佳作展评(七)
目录

  •  /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