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928

[ 马伟平 文选 ]   

孟浩然:迷津归泊

◇ 马伟平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作品以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襄阳诗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谈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学成就和王维齐名,但由于性格乖张、行事独立,始终得不到当朝权贵的赏识,一生以漫游和隐居生活为主,诗歌则大多描写山水风光、抒发性情志趣。从表面上看,孟浩然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入仕做官的那一天,以至于在他的诗作中,多次表现出入仕艰难、无人提携的感慨和失落。但细细品来,联系其一生中多次与官场失之交臂的轶事掌故,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孟浩然可能从来没有真正用心地经营自己的做官之道,他对官场的期许和依恋,本来就是一场游戏,在他的骨子里,浸透着的是超越官场和现实的淡然、平和。这也许是他最终选择归隐作为自己人生归宿的真正原因吧!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两首诗似乎表现了孟浩然内心对步入官场充满焦灼和期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所以,有必要联系孟浩然的整个人生轨迹,看看真实的孟浩然与那些“身在江湖,心驰魏阙”的假隐士的本质区别。这两首诗中有几句话是点睛之笔:“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把官场比作沧海,把他心中能提携他的贵人(张九龄)比作舟楫,因此,在诗人的作品中,“沧海”“迷津”“舟楫”就成为了常用的意象。“迷津”比喻深不见底、变幻莫测的官场,孟浩然这“一叶扁舟”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不清出路,只能随风飘荡,目眩神迷,站不稳脚跟了。其实,在这“迷津”背后,自有“归泊”与之相应。孟浩然有没有“归泊”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归泊”之处在就在他心中,那就是对真正隐士精神的向往,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对纯净内心的守望。
  “迷津”与“归泊”,构成了孟浩然诗歌的整体意象,也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独特格调。
  “迷津”与“归泊”,在孟浩然的人生中,是现实的纷乱与精神的宁静相映成趣的画面。对现实世界的戏谑轻慢和对精神世界的庄重坚守,恰恰反映出他早就有了自己精神上的归泊之处。“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借用“迷津”一词,既实写当时不知乡路何处的实际情形,又隐含诗人入仕无门的悲慨。其实,孟浩然早已将这样的“迷津”看透,他绝没有因为不能平步官场而耿耿于怀。孟浩然生逢盛世,权贵们最需要的赞歌和逢迎却是他所不擅长的。当时,归隐之风较盛,孟浩然崇拜东汉名士庞德公,以他的率性豁达为榜样,追求真正的名士风度、隐士精神。朋友(王维等)曾三番两次试图援引,但都被他拒绝。原来,孟浩然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而隐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诗人借意欲渡湖而无舟楫、想要闲居而又有愧于当今清明时代的说法,希望贤相张九龄能赏识自己,使自己不至于徒然有“羡鱼情”。孟浩然本早有隐逸之志,他之所以希望张九龄援引他出仕,一是因为崇拜张丞相的文章人品,二是因为亲老家贫。其实,孟浩然内心对于出仕始终是充满矛盾的,因为他的期望是过放逐山林的生活。我想,他在写这样的诗句时,也许是心存愧怍的,所以诗句十分含蓄委婉。同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描写了八月洞庭涨秋水,烟波浩荡与岸齐的壮观景象,再加上“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两句,可以看出其心中的波澜起伏。一个“气”字总揽全篇,既指洞庭湖上水汽弥漫,也指作者心中的浩然之气,能吞吐万象、包容古今。怎样才能有这种浩然之气呢?显然不是对官场的耿耿于怀,也不是对名利的孜孜以求,只有淡泊名利、超然物外,才能涵养出这种大胸怀、大气度。迷津之处是归途,怅然背后是释然,孟浩然的精神之舟早就有了归泊的方向,现实的迷津在他的眼里和心里,取之难,弃之也难,这种心理是典型的欲说还休、欲迎又拒!
  “迷津”与“归泊”,在孟浩然的诗歌世界中,表现为宏大的场景与淡定的内心相互交织的选材取向,表现为孤独寂寥的抒情意象和淡然超脱的情感意趣相互映衬的抒情方式。宏大的场景、纷乱的意象、寂寥的身影,构成了孟浩然身处“迷津”的苍凉;而淡定的心灵和淡然的志趣,演绎了其心有“归泊”的平和。《早寒江上有怀》中“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运用“起兴”手法,渲染了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的萧瑟景象,为全诗奠定了苍凉冷寂的抒情基调。“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曲”一“遥”,写出了诗人思念家乡、慨叹落寞的悲凉。“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两句把这种落寞惆怅化为心中的一江春水,归于沧海,归于故乡,归于精神的栖息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先写洞庭湖烟波浩荡,再委婉地写自己希望得到张丞相提携的心事,荡气回肠,慷慨激昂。但最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的“徒”字又将这种急切之情化作淡然“,虽不免有些许落寞。
  孟浩然的诗歌,自有其过人之处。其诗淡远,如“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为山水诗中的杰作。

孟浩然:迷津归泊
目录

  •  /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