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942

[ 徐宏寿 文选 ]   

赏陋室之美 品主人之馨

◇ 徐宏寿

  八年级《陋室铭》:文章极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全文虽仅有81字,读之却令人玩味、不忍释卷。
  一、欣赏“陋室”淡雅的自然美
  陋室虽然简陋,但在作者眼里却是高雅、美好品质的象征,作者巧妙地借它来自述心志,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美在于其景色之雅、主人交往之雅、主人情趣之雅。青苔使陋室的台阶生绿,碧绿的草色由于阳光的映照,透过陋室的窗帘,使屋内呈现青色,这可以使人悦目;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可以乐而忘忧,超凡出世,这又使人爽心。细细想来,陋室之中有如此悦目的美景,又有这许多可以畅谈的知音与舒心的雅事,哪里还会有一丁点儿“陋”的感觉呢?透过这些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恬然自得、站立在陋室前拈须颔首的古代雅士形象。陋室淡雅的自然美衬托出这位雅士高洁的人格,而这样的人格又使朴素的陋室熠熠生辉。
  二、感悟主人高洁的人格美
  刘禹锡在积极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不愿与得势权贵同流合污,于是借“陋室”颂扬自身“德馨”。陋室里没有纷扰杂乱的丝竹之声来“乱耳”,也没有繁忙的公务来“劳形”,相反却景色优美,雅事不断。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足以看出“陋室”不仅不陋,反而恬静自适、乐趣无穷。更何况令人敬仰的诸葛亮、扬子云也住过这样的陋室呢?作者与他们一样,也要安于清贫,保持节操。这样的类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德,凸显出一种至善的人格美。
  三、品味错落有致的语言美
  《陋室铭》作为古代的铭文精品,在语言上极富个性。除末句外,通篇都是骈句,古朴自然,节奏明快。文章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一韵到底,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此外,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将对比、白描、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相融,而且韵律感极强,读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的人生宣言。是的,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拥有高尚的情怀与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便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我们便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课文背后的故事:
  “气”出来的《陋室铭》
  唐代诗人刘禹锡,因参加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为人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读书作文。并因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吏商量,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人间沧桑,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泥沙,而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一文,却光照历史,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赏陋室之美 品主人之馨
目录

  •  /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