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934

[ 肖静可 文选 ]   

斜风细雨不须归

◇ 肖静可

  《红楼梦》中史湘云说:“是真名士自风流。”我倒更愿意把这“风流”看作是一段山水情缘,但凡真名士,总和自然有着盈盈如水的关联。山水,是一种风流,是真名士心灵的归宿。
  庄子,这位会飞翔的人,也在澄澈的濮水边停泊了他的心灵。抛开那些世俗杂念,纯净的秋风和明净的河水荡涤了他伟大的灵魂,自然造就了他的精神,他也甘心去做守护心灵月亮的树。
  这棵树一伫便是千年,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在山水之中安放心灵的真名士。
  王维便担得起这个“真”字。十九岁状元及第,一生平步青云,官至尚书右臣的他,却在晚年发出了“日暮征帆何处泊”的感慨。于是在蓝田辋川,在清秀的山水田园之间,他找到了归宿。从此,心灵不再被物质、权力诱惑,他从迷惘走向淡泊,也从王维蜕变成王摩诘。他在佛经中彻悟,唯有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才是人生追求,于是他便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恣意之中演绎了真名士的狷介与伟岸!
  应该说,是庄子和王维,选择了山水;而山水,也不时地收留着失意才子,启迪着他们关于欲望与淡泊的认知。
  曾经的意气风发,曾经的仕途幻想,却在一句“不才明主弃”中化为泡沫。好在,襄阳的山水收留了孟浩然,他也在“把酒话桑麻”中断了“羡鱼情”。是山水,成就了孟浩然的田园诗情,更成就了他宁静淡泊的心灵!
  柳宗元亦如此,人生接连失意时,柳州的山水成了他最好的朋友。那小石潭让他心灵顿悟:原来,人生的真正境界在于无欲!于是,“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他要将这一径长堤种上清丽的柳树,告知后人关于生命的真谛。
  伟大的人物都有伟大的心灵,那是因为他们把心灵寄托在青山绿水之间。正如郑板桥所说:“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真名士,一直在寻找着盛放心灵的巢,严子陵在富春江上找到了,嵇康在竹林中找到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迪金森在草原上找到了,海子在面朝大海时找到了……当欲望横流于这个浮华的世界,当物质把我们变成负重的蝂,当现实让我们的心灵充满阴霾,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自然的山水中找一方巢穴,安放一下疲惫的灵魂?
  对酒当歌,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当心灵出现“日暮征帆何处泊”的困惑时,让我们相信“是真名士自风流”,沉醉于“斜风细雨不须归”。
  
  链接中考
  (2009年山东省济南市卷)赏析古诗《早寒江上有怀》,回答问题。
  1.“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萧瑟景象,为全诗奠定了苍凉冷寂的抒情基调。
  2.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隐喻诗人仕途失意的悲慨。
  
  小贴士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作为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
  唐代诗人朱庆馀,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将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馀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斜风细雨不须归
目录

  •  /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