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构思独具一格
《月迹》的文字和意境,都可以让我们玩味并沉醉其中——沉醉在一份难得的空灵中,沉醉于一份难觅的童心里。走在贾平凹的“月迹”下,我们一定会慨叹:是因为作者的超然与达观,才使我们能够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如此娇美的月光,感受如此恬淡的情怀。
空灵的意境
展开浩如烟海的文卷,咏月之作俯拾皆是。贾平凹却宕开一笔写月迹,构筑了一种温馨甜蜜、清幽空灵的意境。
月,千年来一直悬于天际,本无所谓“迹”,所谓“月迹”,是一群孩童在中秋之夜寻月的踪迹。那月“原来是长了腿的”:穿衣镜里、院中、杯子里,又跑到了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跑到河的上湾下湾……无处不月,无处不明,无处不美,全文分明就是一个晶莹透亮的世界。孩子们的心灵也是晶莹透亮的,当奶奶说月中有桂树时,“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于是,“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在这里,作者从嗅觉、触觉的角度写月,虚虚实实,隽美灵动,营造出月我融合、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令人分不清是月落人间,还是人在月中,读来倍感空灵、缥缈。
可爱的童心
贾平凹,这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濡染的文人,循着月迹,寻求着儿时心中的梦,别有一番情趣,读来生机盎然。
首先,童心的奇妙想象力令人惊羡。“月亮是长了腿的”,又“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想象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如诗如画的生活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展开卷轴,这份美好,是成人世界永远寻觅不到的。
其次,童真在儿化音的使用中呈现。孩子们生怕月亮被吹走,将月想象成“尘影儿”,“屏气儿”不出;累累的“骨朵儿”,妹妹的“狂样儿”,杯中月成了“可怜儿”……儿化音读起来倍感亲切,将儿童的稚嫩和天真样儿勾勒出来。
再次,童韵在叠词的运用中流露。“款款地”“粗粗的”“疏疏的”“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酥酥地”“甜甜地”等词极具韵味,琅琅上口,让读者不免也回想起天真烂漫的童年,感受到儿时的幸福。
达观的态度
贾平凹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鄙视和欺侮一直包围着他,他曾一度自卑、抑郁。但他终于寻到了摆脱这种心理失衡的方式,他从文学世界中汲取生命的勇气和力量,从自然中寻找慰藉。这篇散文就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大山中走出的农民子弟获取生命价值的秘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命的不懈追求。
从文首“什么都不觉满足”,到篇末“都觉得满足了”,孩子们不仅拥有了月亮,连“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你看,奶奶引领孩子们追寻的脚步,镜中,院中,杯中,河中,“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你看,在孩子们的眼里,“月亮是个好”,月亮就是一切美好的象征,月亮无处不在,美好就无处不在,只要努力,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丽——这是个既简单却又美丽的道理,也是贾平凹对生命的感悟:美好是需要不懈追求的,只要怀一颗乐观的心超然地活着,何愁生命不绽放出光彩呢?
贾平凹用轻柔、隽永的笔法,在广阔无垠的空中书写着对月亮的挚爱之情,抒发着对生命美好的赞叹之情。在现实世界平凡生活中奔波忙碌的我们,可曾忽略了每晚升起的迷人的月亮?读一读《月迹》吧,它给了我们一双眼睛,让我们欣赏到了绽放在月亮下的美丽的生活之花。
课文背后的故事:
西安文人眼中的贾平凹
古都西安,最不缺的就是自诩“文人”的人。有这样的段子:“你站在西安任何一座楼上往下扔板砖,被砸到的人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文人;而这些挨板砖的文人不是书法家、画家、收藏家、篆刻家就是作家、诗人、评论家。”
那么在这些西安文人的眼中,被评论家赞誉为全才、奇才、鬼才的名头最响的贾平凹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迄今为止,贾平凹出了60多种书,而且在国际国内屡获大奖。贾平凹靠文学创作赢得的名誉和财富,西安作家无人能比。
贾平凹的书法作品非常受欢迎。贾平凹的字价不低于任何一位西安的书法家;向贾平凹求字,远比向西安任何书法家求字都要难。
贾平凹的画比他的字更难求,贾平凹说:“谁掏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画。”
现实是,在西安,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文人聚会,总会提到贾平凹。有人在批评,有人在讽刺,有人在揶揄,有人在发牢骚,有人情绪激昂地数说老贾如何如何吝啬小气……
也许,贾平凹是谈资,一个让西安文人津津乐道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