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933

[ 汤 蒙 文选 ]   

美丽与哀愁

◇ 汤 蒙

  美丽与哀愁沈从文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来到大都市北京。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沈从文认识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将表现“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出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内容概要】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他们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洒脱大方,常慷慨助人。顺顺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同父亲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小节;老二叫傩送,气质则有些像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于是把话挑明了……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兄弟俩约定用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选择。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却落水淹死。傩送十分悲痛,离家出走。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加之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长辞。翠翠则守候在渡船上,依旧在期待……
  
  【主题思想】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叙写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始终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远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世外桃源生活的人们,其内心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茶峒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颂扬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的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讴歌了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湘西人民精神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好。
  
  【艺术特色】
  1.将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的各种情态、心理,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把她羞涩、温柔的个性表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作品以傩送、天保二人钟情于翠翠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推动情节有节奏地向前发展。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关于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展示了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一种“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
  4.《边城》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为载体,小说的字里行间弥漫着对“爱”与“美”的诗性的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对动作、对话的白描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画中,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主要人物】
  翠翠 主人公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等待傩送归来。这些都表现出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她怀着希望与自己的坎坷命运作持久地抗争。
  老船夫 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沈从文通过这些情节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人性。
  船总顺顺、天保、傩送 船总顺顺尽管有财却不吝财,他明事明理,为人正直平和。老船夫死后,他不计前嫌,依然邀请翠翠到家里安住。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成长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磨坊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名家评论】
  沈从文的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从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迷人的山山水水。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仪……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涵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摘自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链接中考】
  1.简要描述《边城》中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完美”的湘西自然风景和社会风俗。
   2.“到了冬天,那个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结尾的文字,请对这个结尾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1.白河清澈见底,两岸山村恬静幽美,茶峒河街吊脚楼别具一格,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晾晒在日光下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都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真是如诗如画。
  2.这个结尾预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翠翠与傩送的情感遇到了太多的人事和人情,悲剧几乎成为必然。但凄凉、哀愁与牵挂、期盼并存,傩送的回与不回虽然难以预料,但这对年轻人纯纯的情爱已成为永恒。

美丽与哀愁
目录

  •  /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