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9期 ID: 139243

  

反思作文教学的“五多五少”

◇ 董林海 胡立业

  针对当前作文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五多五少”的弊病,并于每一点中渗透了改进的方法。
  
  一、修饰技巧多,文体规矩少
  
  今天语文教师教作文,普遍忽视作文的一般规矩,还没等学生完全搞明白文体特征就开始大谈技巧,诸如这个“式”、那个“法”,造成学生在作文时不是想着怎样表情达意,而是用何技巧,写出的文章说明文不像说明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连文体的基本要素都不完备。
  即使是面对学生有生以来写出的第—篇文章,很多基础年级的教师在批改时也没有将规矩的强化放在第一位,造成了学生作文规矩意识缺乏。而高年级的教师,则认为文章规矩是低年级教师的事情,面对学生不成样子的作文,不从规矩上找原因,只在技巧上做文章。
  规矩不是桎梏,而是作文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例如作文要写真情实感、要注重对生活的观察等写作规律,例如文体及要素要求,例如文章内容的详略及结构安排,例如记叙、说明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等,只有用这些规矩去要求学生,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作文的方法是正确的,才能保证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够通过训练得到有效提升。
  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巧妙在个人。”孟子也说过:“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语文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教学生作文不要过于追求写作技巧,而应该首先教会规矩。当然,确实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和悟性,能够迅速掌握规矩而且突破规矩,但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还是需要从遵循规矩做起。学生要将外在的规矩消化是需要经过多次练习的,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不规矩”的现象,教师应及时发现、指导改正。当学生把规矩内化,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之后,方可进行创新甚或突破规矩。
  
  二、作文次数多,成功文章少
  
  目前有一种误解,认为学生要多写作文,写多了自然就会写了。于是乎,学生每天写日记,每周写小作文、大作文。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逼着学生学会了应付,厌恶甚至仇恨作文,最终结果是日记几乎像流水账,大小作文中涌动着浮躁之气,没有多少可观之处。究其根本,在于学生将太多的时间用于完成任务,没有精力对文章进行修改、反思和提升,虽然多次作文,但只是原地踏步重复旧有水平。
  梁启超认为:“教学生作文并不是学生作的越多越好,每学期作好两三篇足矣。”学生写作文的次数确应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的首要原则,就是不要使学生太累,保持对作文的兴趣。而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写出几篇成功的佳作,让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这就需要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采取自由作文、命题作文和限时作文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每学期规定学生必须完成自由作文两篇、命题作文两篇、限时作文两篇。自由作文不限题目、体裁,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东西,在学生有感悟、有写作需要、有话要说的时候写。命题作文在学期初就公布题目,便于学生提前观察生活、搜集材料。至于何时写,可以在规定的作文课上,也可以提前找时间写,只要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即可。限时作文由教师统一时间进行组织。教师要对作文课的时间进行划分,例如先用两节课写,教师批阅完后,再用一节课进行讲评与交流,接下一节课进行修改,最后再交给教师批阅。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认真的对待、全面的评价和反复的修改,让学生经历“写一评一改”的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并积累、迁移到以后的写作中,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三、拼凑字数多,精练意识少
  
  现在学生作文,都有字数的限制,这个限制并不是以用恰当的字数把话说明白为准绳,而是“500字左右、800字左右”。有些学生对于命题没有多少感触、无话可说,根本写不出多少文字,于是为了拼凑字数,便一句话当成两句话讲,啰唆冗杂。更有甚者,教师为了获取作文成绩,每次考试前公然教导学生:“一定要把作文字数凑够,没有话了就找话说,实在没办法文章中间可以默写上几首古诗来凑字数。”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应付方法害人不浅,抹杀了学生写文章的规矩意识、精练语言的意识,最严重的是导致学生内心失落了记事、抒情、言志等作文的本初意义,将写文章畸变为一种应付考试的手段。
  我们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应特别重视精练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确切表达思想。这种培养可以通过平日修改作文来进行,写出作文初稿后让学生对语言进行精练,当学生形成习惯后,再训练—下笔就写简洁的语言,初稿完成即能达到简练的程度。
  
  四、学生批阅多,教师掌握少
  
  有些教师不是自己批阅作文,而是组织学生相互批阅或挑选几名学生代为批阅。学生批阅水平低下,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作文讲评的效果得不到保证。
  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职业责任,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可荒废。作文不像客观试题具有唯一答案,而是千差万别,具有个性化的特征,需要教师针对每一名学生的作品,进行一对一的批阅和指导,有条件面批最好。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亲自批阅,才能充分掌握情况,才能提供恰如其分的指导。
  教师对文章的批改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批阅的后续工作——讲评、修改,要让批语确实起到指导作用,首先是要教会学生看懂批语,然后让学生根据批语中写明的文章内容哪些可取、哪些应改进、哪些应避免等,一一落实。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五、学习教材多,拓展阅讀少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现在多数教师对课文的讲评分析比原来明显减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讀和感悟,但是,多数学校课堂阅讀的内容还是局限于教材上的文章,将大量时间用在教材范文的学习上,教材之外的文章较少涉猎。
  实际上,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课内阅讀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大量事实证明,学生阅讀量和阅讀能力的提高对于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要让学生熟悉一种文学样式或体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讀一些相关的文章。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的文章要分类、分期,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多讀相关文章:课堂中学习教材范文的时间也应压缩,腾出课内时间让学生进行主题阅讀,课外也要让学生拓展阅讀,课内课外综合用力,扩大学生阅讀面,提高阅讀量。
  以上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教师批阅作文不到位、不组织学生修改文章,势,必会造成学生作文次数多但是成功文章少,若忽视作文理法的训练,逻辑不清、言语不顺,文章就难以精练。因此,以上几个方面需要全面改进,方能促进作文教学水平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作文入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反思作文教学的“五多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