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9期 ID: 139245

[ 冯厚生 文选 ]   

当前词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 冯厚生

  中小学生词汇贫乏,虽与语文学习的外部环境不无关系,但语文教学自身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当前词语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学目的不明,教学标准模糊。迄今为止,语文教学界对于词语教学的目的尚没有明确的共识,以前的教学大纲和现行的课程标准对于词语学习的要求都较为含糊,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量、掌握哪些词语更没有相应规定,故此导致词语教学失去了自身的教学目标和应有地位: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讲课文内容和写法,大多忽视了词语的学习和积累,不少教师仅仅把词语教学视为“扫除文字障碍”的环节来对待;在作文教学中,更多注意的是立意和谋篇布局的教学,对如何丰富词语积累重视不够。
  第二,教学策略缺失,教学方法简单。由于教学目的不明、教学标准模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没有确立相应的教学策略,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没有引导学生作词语积累和词语运用的训练,即使有相关训练,方法大多也较为单一(常见为记忆词义和简单的造句训练),致使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和积累认识不够,用力甚少,导致课内词语掌握不牢靠,课外词语积累很少。
  词语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是语文学习内容的基本成分。一个人的词汇量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他的语文素养,甚至决定了他的语文水平。毋庸讳言,目前语文教学界对词语教学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和实践中的轻慢,是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漠视,是导致学生语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词语教学,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必务之举。
  首先,必须明确两个基本认识,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彻底改变词语教学的盲目状况。两个基本认识是:词语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词语教学究竟要不要有独立地位?笔者以为词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仓库,培养学生词汇加工能力,以使他们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中迅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词语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地位,而不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庸,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积累词汇应当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两个基本问题是:一个中学毕业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词汇量是多少?应该掌握哪些词语?这是许多年前曾经有人呼吁过但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恐怕不是一般语文教师所能解决的,希望有关语文研究专家尽早予以解决,并把它们写进课程标准中去。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可资我们借鉴。20世纪初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对英语词汇做了大量的统计工作,编写了《教师两万词词书》和《教师三万词词书》,后来美国的英语教育研究专家又在此基础上将常用词分为最低限度词汇、常用词汇、次常用词汇、一般常用词等几个等级,供教学之用,把词语教学纳入科学的轨道,极大地提高了美国词语教学的功效。而在我国,汉语常用词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部汉语频率字典是陈鹤琴在1928年编成的《语体文应用字汇》,但这只是频率字典,还不是频率词典。80年代我国出版了第一部汉语频率词典《现代汉语频率词典》,该词典收词31159条,为汉语常用词的划定、分类、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到目前为止,还没出现像桑代克那样专门为词语教学而编写的教师用书。实际上,没有确定的词语标准作参考依据,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词语教学就永远摆脱不掉随意性的缺陷。
  其次,要寻求词语教学的基本策略,优化词语教学的方法,提高词语教学的功效。传统的属对训练是训练学生词语加工运用能力的极好方法,可惜今天的语文教学几乎将其完全抛弃,这是非常可惜的。而以前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组对训练和词语的造句训练,现在也基本被丢弃,这也是不应该的。因此,寻回语文教学过去积累起来的词语教学的可行方法,切实把握汉语词汇的特点,认真研究学生词语学习的心理,由此确立起词语教学的基本策略,优化词语教学的方法,来改变目前词语教学不讲策略、方法简单的现状,是提高词语教学功效的关键。现代教育家程其保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曾对词语教学有过这样的论述:“字汇的获得有两个方面,一从与事物广大的接触;二从运用字汇的经验。字汇的获得乃思想的根据,缺乏广大的字汇,绝不能有广大的思想。但是有广大的字汇,不一定就有广大的思想。其原因由于所谓‘被动的字汇’常超出于所谓的‘主动的字汇’之上。所谓被动的字汇,即指每个人的全部字汇中,至少有一部分的字,与其他的字相连贯时,或发生相当的意义,但是单独存在时,却不能用以表示他的思想了。教育的工作,就在使减少此种被动的字汇,使学生所学习的每个字,皆能发生真确的意义,以作思想的工具。”(<初级中学课程标准之讨论>)这段论述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对我们进行词语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根据程先生的意思,所谓“主动的字汇”,就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能准确理解的词汇和在写作中能恰当运用的词汇。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词语教学都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一些“被动的字汇”上。要改进词语教学,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全面掌握词语稳定而有序的意义系统(包括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等),另—方面更要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词汇。我们应当注意创设途径和情境,养成学生运用新词新语的意识,将储存在大脑中的“被动的字汇”激活为“主动的字汇”,变成他们自己笔下的或口头的词汇。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一条有效策略是“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词语教学当然也不会例外。立足课内把词语教学抓实弄活,延伸课外养成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习惯,是词语教学的基本策略。立足课内,首先是要保证词语教学的独立地位,给予词语教学应有的教学空间,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保证词语教学有相应的教学环节,遵循学用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好所学词语。延伸课外,就是要养成学生多读书、勤查词典的习惯。丹麦著名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认为:“同一个词在三个以上不同语境中出现,容易进入阅读者的记忆系统。”广泛阅读是词汇积累的不二法门,一个人没有广泛的阅读就不可能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为此,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他们对新词妙语的敏感性,养成他们勤查词典、主动积累的习惯,只有这样,才可能帮助他们积累起丰富的词汇。在这个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攻克的难题。一些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另外,在词语积累中,若能辅以摘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将新词妙语分类摘抄,将会进一步提高词语积累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地将学、用、抄优化组合起来,无疑会大大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明确的是,语文伴随人的一生,汉语词汇是一个浩瀚丰富的海洋,不断丰富词汇库,与时俱进地吸纳新鲜的词语,是一个知识人一辈子的事。因此,帮助学生建立积累词语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积累和运用词语的习惯,应该是词语教学的首要目的。
  再次,要探求词语教学考查与评价的有效机制,促进词语教学走上科学有序的轨道。多年来,学生词语学习情况大多仅凭试卷中的一两道填空题或选择题来考查,这对他们词语学习的督查与激励作用并不太明显,这恐怕也是造成词语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面对浩瀚丰富的汉语词汇,建立一种切实有效的词语教学评价机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前提是前述两个基本问题(即一个中学毕业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词汇量和应该掌握哪些词语)得到科学解决。如果这两个基本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考虑在学生的学业水平考查中,建立一种达标化的考核方式,来全面规范和促进词语教学。当然,建立词语教学考查与评价的有效机制,不能凭空构想,需要的是科学的研究和实验,需要广大同人的戮力追求。
  以上意见多属老生常谈,之所以不揣固陋地提出来,是因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在追新求变中,很多时候忘记了自身的一些基本任务。实际上,如果能把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切切实实地解决了,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当前词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