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社会文化必然呈现多元的价值观。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既存在普适的、共同的价值,也会因主体认识角度的不同呈现出多元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说,高考作文命题,不但要给予学生普适、共性价值的引导,更要体现价值的多元共生。
一、价值多元共生与命题单一价值取向检讨
2011年高考作文有相当部分的命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引导考生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如全国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全国大纲卷由代买彩票中奖引发的“诚信”问题,重庆卷由44年如一日辛勤工作的老校工、以残体坚守岗位的乡村教师引发话题“情有独钟”,福建卷由袁隆平关于工作、水稻的一段话引发奉献社会问题……这些命题的导向是明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斋,投身现实生活,思考社会与人生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从价值多元共生的角度看,这些命题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全国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来说,列出的关键词无非“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也就是说,在立意上考生除了从不同角度讴歌中国经济发展之外别无选择,尽管考生可以在文体、切入角度和谋篇布局上展示技巧,有所创新,但终究不过是“戴着镣铐跳舞”式的创新,很难取得大的突破。至于其他题目,如继2001年材料作文“诚信”之后今年再次出现的话题“诚信”,尽管列出的材料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不需要学生作出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只要按照材料所示,呼唤“诚信”就可以了。至于重庆卷老校工和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学生动笔的时候,自然也是除却奉献社会“情有独钟”的立意之外,无法作出别样的选择。
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祖国发展、呼唤诚信、奉献社会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命题空间过于狭窄,很难让学生发表独立的富有创意的见解。可以说,正是由于材料提供了无可争辩的事实,话题给出了无可争辩的观点,才让学生无可选择,这实际上剥夺了考生的话语表达权。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命题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漠视,也是命题人“教育权威意识”在高考领域的体现。我们培养的年轻一代应当是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主体,他们对于社会的各种现象应当具有独立的分析、判断、质疑甚至批判能力。命题者不应把现成的结论送给考生,而应展现一段复杂而又真实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学生的盲从意识,让作文过程成为学生的价值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如“中国崛起的特点”这一命题,所给材料不应只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也应包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民生改善的同时,“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的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命题应当把可能存在的问题摆出来,结论让考生自己去确定,出路让考生自己去寻找。
再如重庆卷所提供的材料: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却“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我们在对袁苏妹表达崇敬之情的同时,还要看到清华大学一名叫张立勇的厨师一边在食堂做饭,一边自学英语,同样没有上过大学的他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托福等考试,获得了中国青年自学成才奖。在我们称赞袁苏妹对做饭、扫地“情有独钟”的同时,总不能批判张立勇做饭时的“三心二意”吧?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为33年坚持在乡村学校献爱心的“感动重庆”的乡村教师赵世术所感动的同时,也会被另一类教师所鼓舞,比如纪连海,他从乡村教师到城市名师,再闯“百家讲坛”。
“教育必须为变化做好准备,使人民知道如何接受这些变化并从中得到好处,从而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无论如何,高考在实现甄别选拔功能的同时,也应承担起文化使命,引导学生文化创新,产生改造社会的愿望。
二、价值协调、对话与命题开放、限定之间的张力
在多元价值并存的当代社会,高考作文命题者应当把现实生活的本相,把各种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观点提供给学生,赋予学生更多的价值选择权和话语表达权。
今年也有不少作文命题尊重考生的主体意识,为考生留出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像北京卷关于“鹿特丹世乒赛”的多人对话,为考生提供了两个可供选择的观点:凭借实力包揽奖牌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这个题目的好处在于,它没有为考生提供所谓正确的、唯一的结论,尽管材料可供选择的观点有限,但毕竟让考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何况题目只是以此为引子,将考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天津卷关于“镜子”的命题更加开放,让学生从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中任选两种作为话题,可以有多种组合,因而也就有了多种立意、多种写法。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组合,体现的是远与近的关系;望远镜与反光镜的组合,体现的是“瞻前”与“顾后”的关系;哈哈镜与三棱镜的组合,隐含了多种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显然,不同镜子的组合隐含的是看待世界、分析问题的不同方式。
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的话题,尽管出现了重题现象,但题目本身是值得称道的。命题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权势、地位、名利、富足,贫困、疾病、灾难、艰难、痛苦……一切都会过去,所以人要懂得超脱,不必拘泥于一时一事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但同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留下痕迹,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对他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正或反地产生影响。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都会让考生有话可说。
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看上去很传统,但细思起来,同样是具有开放性的好题目。“你”可以是考生联想到的任何人,如正在成长中的自己、未谙世事的孩子、饱经风霜的老者、抗洪抢险的英雄、身残志坚的青年;也可以是考生可以联想到的任何物品,如一把扇子、一支铅笔、一本旧书、一篇文章;还可以是考生联想到的动物,如大熊猫、北极熊、企鹅、蚂蚁,等等。文章立意新不新,就在于考生所联想到的“你”是否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否与世界(社会)建立起“需要”的关系。自然,写作的人称也应在考生考虑之内,应当是对第二人称即“你”的呼唤、倾诉、叮嘱、赞扬等。可见,一个“你”字开拓出一片广阔的空间,一个“需要”又作了方向上的限定,在“开放”与“限定”的博弈中,命题得到了升华。
辽宁卷的“假苹果”,命题意图虽好,但事实上,限制过死。蜡制的假苹果之所以“欺骗”了学生,就是因为他们相信了哲学家的话。题目要求考生批判那种盲从权威的现象。这一命题呈现给考生的观点只有一个,不需考生作出更多的选择,考生没有发挥的余地。我们说,这只能是一种“伪命题”和“伪批判”。同样的伪命题还有“拒绝平庸”,因为命题本身在制造“平庸”;还有“回到原点”,因为我们宁可相信人一直行走在“途中”,“回到原点”绝不是目的,只是为了“从头再来”。
三、多种“可能生活”与命题的未来意识
“生活本身向多种‘可能生活’敞开着,就像思想向多种‘可能世界’敞开一样”,而“可能生活是现实世界条件所允许人们进入的生活,但不完全等于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只是可能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可以进入的生活是能够创造出来但尚未创造出来的。”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是人的一种合目的性的期待与希冀。就此来说,部分高考作文命题因为启迪孩子们思考未来生活的多种可能性而值得称道。如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比2008年的“坚强”,思路开阔得多。因为“期待”,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后的今天,意味着再次点燃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而“总”字又隐含了一种顽强的精神、一种不屈的信念和力量。浙江卷“我的时间”同样启发考生展开关于未来、人生、成长的思考。它强调的是时间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的一面,引导考生就在“现在”的情境,面向未来,驾驭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复制他人的成功。“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我的时间”这一命题具有多元思维与未来意识,它既给了考生方向上的限制,又给了考生以开放的空间:对于每个考生来说,“我的时间”属于个体化的时间,需要考生在过去一现在一未来这一时间延续之中展开对生活的反思、对未来生活意义的筹划。
高考作文命题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可以引导孩子筹划和构建一个未来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高考命题也应引导语文教学承担起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