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9期 ID: 139261

[ 张忠诚 文选 ]   

解读文本从一字一句开始

◇ 张忠诚

  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前解读文本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解读文本难免会受到原有观念、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解读中按图索骥,缺失了自我的独特理解与体验,缺失了对文本的理性分析与把握。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先生的《解读语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找到了理性分析与把握文本、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的门径。
  这门径在哪儿?书中钱理群先生说:“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不应该是某些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始吧——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这本身就是一种绝妙的审美享受。它正是一切分析与研究的起点与基础。”
  一字一句地阅读从哪里开始?
  第一,三位先生认为,阅读不同文体的起点是不同的。就文学类文本来说,关键是要体会和把握作者的写作环境、文本语境,它会决定文本的特点和性质,决定文本的表达方式。这一点告诉我们,阅读、写作、文本及其反映的世界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都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之所以在与洪教头比武中那么有分寸,与他囚犯的身份相符。此时的林>中还没有走到与朝廷决裂的境地,因此绝不会有在草料场杀陆谦、在梁山火并王伦时的凶狠。另外,林冲既然来到柴进庄上,就是客,也不能随意与他人争斗。这种特殊的文本语境,决定了林冲面对洪教头的蛮横无理,只能选择谦让、卑恭,在与洪教头的比武中,表现得很有分寸。
  第二,抓“纲”。这个“纲”就是文本的结构。只有纲举目张,整篇文章才能拎起来。孙绍振先生在谈抓纲时特别提到意脉的问题:“文章的意脉,就是文章的心理节奏。它都有一个往返起伏,徘徊跌宕的线索,有时候甚至是两条线索。”课文《珍珠鸟》就是两条线索:一条是“我”对鸟儿的喜爱与呵护,一条是鸟儿对我的逐步信赖。这两条线索,在课文的最后一节交织在一起,使全文达到了高潮。
  第三,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局部应该是整体的局部,局部的精彩、局部的多样性,最终应该统一于整体当中。孙绍振先生认为:“局部的细读,是需要功夫的。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有时是隐藏在似乎平淡并不见得精彩的字句中。一般读者常常视而不见,解读的功夫在这些地方,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即使读题目,我们是否注意到了它是表现的,而不是再现的呢?”联系课文《桂花雨》中父亲所吟之诗,我对此有了更深入的体会。父亲所吟之诗,最能够表现“我”的乐,因为相对于读者,父亲不但在现场,父亲还最为了解女儿。所以,“我”的摇花乐已经写在了父亲所作的两句诗中:“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花雨缤纷”,是真切感受到“香味如雨”。正如文中所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我”的喊、三个感叹号的连用,表达了“我”看“花雨缤纷”时的喜悦与兴奋。此时作者不但是在感受桂花香味如雨,落下的形态如雨,而且在“花雨缤纷”中充满幻想,似乎在桂花如雨中进入如梦似幻的境界,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想象、激动与兴奋,那不就是“入梦”吗?“花雨缤纷入梦甜”的“甜”,是甜美,是幸福,是快乐,是充盈心灵的、浸入肌肤的,是身心的无尽享受。
  三位先生为我们指明了门径,但在现实中,即使明白了这一门径,面对一篇陌生的文本也依然可能无法进入。孙绍振先生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揭开文本隐藏的意脉,就要从心理隐藏的现成预期中解脱出来。如何解脱出来,实际上是自由思考与学养积累的矛盾。没有学养做本钱,不管主观上多开放,也是读不出文化与艺术的奥秘。”他的话对我们是有警示作用的,只有在不断阅读中,学养的底子厚了,才可以读出自我对教材的独特体验与理解,挖掘出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重“技”而轻“道”,只能在文本的表面滑行。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先生在《解读语文》中,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解读文本时找到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理性地分析与把握文本的门径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多多读书,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

解读文本从一字一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