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9期 ID: 139249

[ 徐永峰 文选 ]   

用更宽广的眼光“看”诗

◇ 徐永峰

  十几年前,笔者有幸听过一位著名特级教师执教《致橡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节纯粹的诵读课。老师自己不讲,也不读。他坦诚地对学生说,自己普通话不好,读音不标准,也读不出诗歌的感情,请同学朗读。学生读后,老师说:“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这样的语调读?说说你的道理。”然后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位同学的诵读,说说好在哪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以上环节进行完以后,老师转而向“指导”别人、给别人提意见的同学发问:“你觉得该怎样读?请你读来听听。你为什么这样读?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边读诗边探讨,通过诵读这个教学抓手,学生自己解决了词义问题、句子意蕴问题、诗歌意象问题、诗歌主旨问题。现在,还有很多人以这节课为范本讲授诗歌。以读代讲,读中悟、读中品,课堂书声琅琅,学生合作互动。由此,也形成了多年来诗词教学的一个范式:但凡诗歌教学,都离不开诵读,一旦缺少了诵读,往往会遭人质疑或诟病。
  诵读确实是诗歌教学一个极为简便极为重要极为有效的手段。因为诵读要求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要把握作者情感,要控制诵读节奏,把握语气,体悟意蕴。通过诵读,读者能快速准确捕捉到诗人思想的流程;通过诵读,作者内心激荡的情感可以直达读者内心;通过诵读,作者与读者之间可以快速产生一种心灵共振。
  但是,是不是非得用诵读法才能上好诗歌教学课呢?或者说,诵读是解读诗歌的唯一路径吗?显然不是。
  2010年4月,徐州市举行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会上,华东师大语文教材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郑桂华博士上了一节示范课,课文是舒婷的《双桅船》。这节课给了我们新的启示:诗歌教学可以开启的路径很多,不仅仅是分析,不仅仅是讲解,也不仅仅是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它可以只“看”不“读”。
  《双桅船》其实也适合诵读,也能读得情意绵绵——舒婷的大部分诗都适合诵读。但郑老师自己没有读,也没让学生读,她只让学生“看”。这让我们很惊愕。
  这首诗被选在华东师大版教材里,徐州的学生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学生对《双桅船》比较陌生,课前没有预习,更没有“预演”。郑老师开头就问:“看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可谓五花八门,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相遇—离别;
  2.对故乡的依恋、思念;
  3.两个人,可以是亲人,可以是相恋的人;
  4.是爱情,也可能是友情;
  5.不情愿分离;
  6.船是自己,岸是对方(理想);
  7.寂寞的诗人的苦闷。
  郑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诗歌写了哪些意象?哪些意象是关键(核心)的?
  学生思考后的结果是:
  意象——岸、灯、雾、风、船
  核心意象——船、岸
  明确:反复出现的才是核心的。除此以外,还有辅助意象。
  对几个意象的理解:
  岸——对方(理想)
  船——自己
  雾——痛苦、挫折
  风——动力
  风暴——挫折
  灯——指引(方向)
  在此基础上,郑老师通过两条路径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一是重点分析了公共象征与私设象征。公共象征是在某种文化传统中约定俗成的,读者都明白寄寓其中的内涵。它与人的公共经验有关,指义性比较明确,读者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积累,便不难解读。私设象征是作者在具体作品中靠特定方法建立的个人化象征,它更多地与诗人个体经验和个人独特理解有关,诗人把非公共性的意象变成深有寓意的象征。它的标志,或是诗人直接点出,或是同一语象在—首诗中重复出现,或是同一语象在同一诗人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二是联系上世纪70年代末这一写作背景。老师提供写作背景等资料,要求学生就公共象征与私设象征举例。经过这样的铺垫和推进,这首诗的主旨就不走样不变形地、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诗人写此诗是在1979年8月。那时候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文革”造成的灰暗时代即将过去,一个光明的、充满希望的美好时代即将到来。诗中饱含了诗人对和谐的、欣欣向荣的大环境的无比向往,对事业、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在执著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沉重,又时而感到时代的鞭策。“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等诗句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又难以言表的。诗人以她细腻的感受,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郑老师解读诗歌,另辟蹊径,简捷方便,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综观郑老师这一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放弃常见的诵读这一抓手,通过资料介绍做到知人论世。运用“知人论世”理论解决诗歌的解读路径问题,关键是对资料的掌握和分析。这节课,老师所提供的写作背景的介绍和舒婷的简历,为解读《双桅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
  另一条路径就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引导学生重点找出核心意象,以发散性的引导,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本质。意象是有一定文化内涵、具有固定文化含义的。师生们通过文字来识别诗歌的意象,再借助新鲜而独特的意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困惑:难以进入诗歌的内核,无法真正欣赏到它的最美。如果我们找到了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和手段,何愁不能读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何愁不能领略诗词的妙处?
  当然,打通诗歌的路径还有多种,抓诗眼、抓注解、抓标题等,都行。我想,假如我来上这一节课,有可能以诵读为突破口,从诵读开始,也以诵读结束,中间贯以感悟、品味等。还有可能配一段缠绵悱恻的背景音乐。学生读的时候也极有可能把它当成一首纯粹的爱情诗,读得情意绵绵,柔情蜜意。因为诗中的一些词语有爱情指向,本身就疑似“爱情诗”,而爱情诗又符合现代中学生的胃口,教师、学生、诗歌三方似乎一拍即合。假如给《双桅船》贴上“爱情诗”的标签,就限制了对诗歌的多义解读。但现在郑老师引领我们用更宽广的眼光来“看”这首诗,而不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就使我们觉得它似乎还象征着某种比爱情更为深厚广阔、更能令人起敬的事物,比如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家园的思念,比如一个文学青年对文学的喜爱与狂热。如此,才符合朦胧诗“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的特点。
  有些诗歌中的深厚意蕴,不是靠“读”出来的,而是靠
  “看”出来的。

用更宽广的眼光“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