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9期 ID: 139239

[ 李焕琨 文选 ]   

小轩大爱

◇ 李焕琨

  《项脊轩志》是阴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多数学生认为枯燥,甚至产生反感、畏惧的情绪。但是,亲情足以引起不同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切入点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是品味亲情,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掌握作者抒发情感时运用的手法。作为一篇散文,它“形散神不散”,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情感变化,其中亲情最是感人至深。作者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运用细节描写及对比的手法言心中之情怀,值得借鉴。难点是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可鼓励学生找出文中的琐事与细节,充分展开想象,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延伸拓展,以此触动情感。疑点是作者叙述悲情时,诸父分家使之哀,慈母早亡使之泣,辜负祖母使之“长号不自禁”,悲的情绪可以说程度越来越深,但当写到昔日恩爱而如今生死两隔的妻子时,表面上却十分平淡。这是为什么?这一点教师可补充作者的经历,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作者内心无以言表的伤痛。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布置三个预习作业:
  1 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扫清朗读障碍,熟读文本。
  2 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注难点。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关于字音,借助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关于文意,请学生自己疏通,遇到难点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的难点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二、课堂导入,走入文本
  
  请同学们列举亲情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如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兄妹之情、夫妻之情。
  《项脊轩志》同样渗透着浓浓的至爱亲情,让我们一起走近归有光,与他同喜同悲。
  
  三、朗读课文,初品亲情
  
  思考:刚刚同学们列举了亲情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涉及了哪些方面的亲情。
  明确:
  母女之情:“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祖孙之情:“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夫妻之情:“后五年,吾妻来归……室坏不修。”“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四、深入文本,细品亲情
  
  1 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当时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用简短的语言给当时的情景命名,还要转换角色体会人物当时的情感。
  (1)母女之情——嘘寒问暖。
  平凡的动作、平凡的话语,虽不惊天动地,却惟妙惟肖地刻画卜位闻儿啼而动怜爱之心的年轻母亲的形象。虽平淡却最为关情。
  归有光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只有26岁。当时作者尚幼,所以母亲的形象在他的记忆中是不分明的。有哪一个孩子不依恋母亲?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母爱的滋润?老妪所述之事虽不是发生在他身上,却足以让他感受到母亲的爱,同时,他感慨母亲去世太早,当然要伤心落泪了。
  具体要求:假设“我”就是那位年轻的母亲,我的女儿在乳
  母怀中呱呱而泣,“我”以指叩门扉,询问情况,“我”会怀着什
  么样的心情叩问?请带着感情试读“儿寒乎?欲食乎”
  (2)祖孙之情——垂问勉励。
  作者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望他。“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诙谐,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万般怜爱。“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喜悦、激动以及对孙儿的殷切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对孙儿厚望有加,语气殷切、坚定。然而作者自觉没有能够实现祖母的一片心愿,所以“瞻顾遗迹”时放声痛哭。
  具体要求:假设“我”就是那位祖母,“我”会以怎样的语气和心情对孙儿表示关心与期望;适当拓展“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的情景。
  (3)夫妻之情——伉俪情深。
  一个早失母爱,在政治上又没有发迹的青年读书人,结婚之后与妻子伉俪情深,精神上得到了抚慰和寄托。然而曾几何时,妻子也离开了人世。项脊轩虽经修葺,却已物是人非,这里蕴涵着多少今昔沧桑之感啊!
  具体要求:请同学们归纳—下课文用哪些生活琐事来表现作者的夫妻之情,并展开联想,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2 情景再现:每小组任选一个场景(嘘寒问暖、垂问勉励、伉俪情深)进行再现,要求通过表演,以情感人。
  3 作者在表现这三方面的亲情时,在选材上有何特点?
  明确:作者逸取生活中的琐事,运用传神之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项脊轩中的至爱亲情,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
  
  五、体会悲喜,理清思路
  
  1 作者还倾诉了哪些悲情悲事?
  明确:诸父分家。“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原来的大家庭分崩离析,成了大杂院。
  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来表现庭院的杂乱?
  明确: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3 作者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运用细节描写,诉说了悲情悲事。文章第二段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喜在何处?
  明确:第一段展现了项脊轩的旧貌与新颜,可以说于景可爱,于情可喜。
  4 作者在展现项脊轩的旧貌与新颜时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对比。
  修葺前: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曰,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不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不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目影反照,室始洞然”;幽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六、课堂总结,方法提炼
  
  本文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运用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来展现项脊轩中的悲与喜,可谓以小见大,意味隽永。
  
  七、反思与强化
  借助课文的写作手法,选取生活中的琐事,或者运用细节描写,或者采取对比的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现自己与家人的至爱亲情。
  
  八、板书设计

小轩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