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9期 ID: 139251

[ 赵丕杰 文选 ]   

“灯火阑珊”是灯火辉煌吗?

◇ 赵丕杰

  近年来经常看到有人用“灯火阑珊”形容灯火通明、光辉灿烂。仅从2011年前两个月的媒体中就可以找到一大把例子,使用频率之高于此可见。酌举数则如下:
  (1)海湾里绵延几公里的广场、公园灯火阑珊,人声鼎沸,悠扬的歌声此伏彼起。(《北方新报》2011年2月25日)
  (2)灯会上灯火阑珊,游人如织,充满民俗特色的工艺品和各种小吃、美食,令游客们享受着赏灯之外的另一番情趣。(《宁夏日报》2011年2月10日)
  (3)整个宋夹城春节灯会,将形成一个灯的世界、灯的海洋,扬州城也会灯火通明,金碧辉煌……届时,火树银花,灯火阑珊,煞是好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月13日)
  (4)哈市夜晚灯火阑珊、流光溢彩,各种造型别致的彩灯令美丽的冰城成为一座不夜城。(《黑龙江晨原》2011年1月7日)
  “灯火阑珊”语出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我”走遍灯火辉煌的街市,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一遍又一遍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正在焦急之际,猛然回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稀疏暗淡的僻静之处。这样就把“那人”所处的环境与元夕灯会的热闹情景,把“那人”的孤寂与游人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现“那人”自甘寂寞、不肯随波逐流的品格。“阑珊”是叠韵联绵词,意思是暗淡、零落。如唐·曹唐《小游仙诗》之十一:“南斗阑珊北斗稀,茅君夜著紫霞衣。”“灯火阑珊”就是灯火稀疏暗淡,与“灯火辉煌”意剧台恰相反。《青玉案》一词中确有描写灯火辉煌的字句,但那是开篇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而不是结尾的“灯火阑珊”。把这句话理解错了,仅仅是—首词没有读懂,问题还不大,而把它当做成语在媒体中频繁使用,就要闹笑话了。
  其实“灯火辉煌”就是一个很通俗很好用的成语。例如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一日,理宗皇帝游苑,登凤凰山。至夜,望见西湖内灯火辉煌,—片光明……”王蒙《青春万岁》二十七:“天安门前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灯火辉煌”用在上述诸例中都很合适。何必放着这样一个可以信手拈来的成语不用,偏偏要滥用一个自己尚未弄懂、无法驾驭的典故呢?

“灯火阑珊”是灯火辉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