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9期 ID: 139266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的背景\价值与问题域

◇ 徐林祥 许艳

  近十多年来,从国内到海外,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民间到官方,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已经由最初的几位政协委员的提案呼吁,发展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已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开始进入社会科学界的研究视野,成为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萌发:一份政协提案的呼吁
  1995年3月,在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赵朴初、谢冰心、曹禺、夏衍、叶至善、启功、吴冷西、陈荒煤和张志公等九位政协委员联名上交一份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它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此可能中断的方面是代代累积,构成我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各类古代典籍的研究和继承。不可讳言,目前我们一代人的古典学科基础已远不如上一代人之深厚,继我们而起的青年一代则更无起码的古典基础可言,多数人甚至对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典籍连看也看不懂了。”这份提案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视经典诵读问题,更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活动。
  
  (二)生长: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近十多年来,中华经典诵读及相关活动主要有以下一些:
  1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1998年明,团中央、少工委和青基会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成立了由季羡林、杨振宁、张岱年、王元化、汤一介担任顾问的组织委员会,并组织专家学者编著《中华古诗文读本》。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03年的统计数据,从1998年至2003年,“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已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数千所学校的430万少年儿童中开展起来。
  2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
  1998年,由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宗教局、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等单位组织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其主旨是研究国内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间的文化交流融合,研究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展现中华文化在各种求同存异过程中的“纽带”性质和作用。2002年9月,工程组委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了“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其后,组委会又在国内组织了有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参与的中华文化经典朗诵及汉字文化推广的系列活动。2004年,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又一次推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3 儿童经典诵读工程
  2001年1月,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开展“经典诵读工程”,该工程包括“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和“成人经典诵读工程”两个子工程。至2004年,“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在中国内地已有数百万儿童参与,台湾和香港也有100多万儿童参与,在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泰国、德国等国家也有影响。2004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和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启动仪式发布会。
  4 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
  “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是由两百多位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老同志、老战士、专家学者共同倡导发起的,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滋养人文情怀,铸造民族精神”的青少年“民族魂”教育基础工程、世纪性文化工程。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编选完成诵读核心读本15册及《中华成语千句文》,并面向全国中小学开展年度经典诵读全国评选活动。
  5 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2003ff-1月15日,《光明日报》刊发了由香港吕亚芳、吴大雍和台湾简志信、李奇茂、龚鹏程、曾永义等人共同发起的《开展学习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倡议书》,积极推动海内外华裔同胞更好地读书、立品、做人,提高全球华人的人文素质,迎接未来世界对人生和民族的挑战。2004~2007年,由政府联合众多民间团体共同发起的“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香港、北京、西安等地共举办了四届。
  
  6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2003年4月15日,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中国青少年彩虹服务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学社决定联合开展全国少年儿童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活动主题为“传承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养,培育民族精神”。从2003年至2011年,先后举办了八届“少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优秀节目汇演”以及四届“国际经典小状元会考”活动。
  
  (三)推进:教育部、国家语委大力倡导“中华诵”系列活动
  2007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启动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同年,国家语委选编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收录诸子百家经典及史传文学作品570余篇(则)。
  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单位共同启动了“中华诵——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系列活动,进一步推进了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普及和深入发展。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分别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晚会”。
  2009年4月28日,国家语委办公室和中央文明办调研组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中华诵·2009经典诵读大赛”和“中华赞·2009诗词歌赋创作大赛”的通知》,全面启动了2009年“中华诵”“中华赞”活动。2009年,“中华诵”系列活动除继续在清明、端午、中秋举办诵读晚会外,还结合国庆60周年举办专题诵读晚会,并推进诵读活动进高校,举办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使经典诵读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
  从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该行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一是“中华诵·经典资源库”建设,二是传统节日诵读活动,三是群众参与的诵读活动,包括经典诵读大赛、书写大赛、古辞新韵和诗词歌赋创作征集活动、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以及“中华诵”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等活动。2010年4月28日,“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暨经典资源库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2010年6月2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15个省(区、市)和1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要求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战略主题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将诵读活动打造成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 平台。
  
  二、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的价值与问题域
  
  (一)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的价值
  早在1942年,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文中就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1980年,叶圣陶先生在为重印《经典常谈》所作的序中进一步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
  1 对个体精神发育与下一代人格塑造的价值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包含公正无私、疾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精神营养。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个体生命的成长和下一代爱国情感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都有重大意义。
  2 对中华文明传承与中华民族自强的价值
  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政治朝着多极化发展,经济朝着全球化发展,文化朝着保持民族文化多元化方向努力发展的时代”。“文化在朝着保持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努力,说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处在危险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有一些国家以它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高度发达的科技,夹裹着各式各样的文化,侵入到整个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精神的需要。
  3 对中西文化互补与世界文化建构的价值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持续发展的文化,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互动和互补。在某种意义上,中华文化是倡导“做人”的道德型文化,西方文化是倡导“做事”的法理型、科学型文化。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发展,而且也是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贡献。
  
  (二)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的问题域
  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是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的、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中华经典”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精神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文化著作。“中华经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华经典仅指“五四”以前的传统经典,它以先秦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清代朴学著作,以及《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和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广义的中华经典则包括“五四”以来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现代作品。“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专指儿童和青少年利用成长的关键期诵读中华传统经典诗文,以此达到传承中华文明,成人立志的教育。广义的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则包括成人在内的诵读中华经典的教育。
  对于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大致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
  1 古代读经历史与当今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成因的研究;如:对民国初年至建国前关于读经问题论争的研究,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传统读经教育的联系与区别的研究,当今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成因研究。
  2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目标与价值的研究如: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总目标的研究,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等不同层次、不同学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阶段目标的研究。
  3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的相关研究。如: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对促进学生接受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习得能力的研究,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育异同与互补的研究。
  4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如: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5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施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如:对中华经典诵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对中华经典诵读成功经验的研究,对中华经典诵读中出现问题(如狭隘民族主义或儒家本位的思想倾向、传统精华与封建糟粕不加区分、填鸭灌输等问题)的对策研究。
  6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课程资源研究如:建构适合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等不同层次的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课程体系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课程资源的研究,建设中华经典诵读教育资源库、网络平台的研究,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中华经典诵读教育资源的研究。
  7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教材编制与使用研究如: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等不同层次,以及内地、港台等不同地区的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的编制研究,包括选文、文章组合、装帧设计等问题的研究。
  8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教学原则、策略和方法研究如: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等不同层次,以及内地、港台等不同地区的中华经典诵读教学原则的研究。
  9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如: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等不同层次,以及内地、港台等不同地区的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评价指标的研究。
  10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师资培养研究如:在中华经典诵读教育过程中形成师资队伍的模式研究,在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师资队伍的模式研究。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的背景\价值与问题域